適量運動和均衡飲食是減肥不二法門,有研究發現,原來輔以中醫針灸有助消脂、抑食欲。註冊中醫師解釋,肥胖症主因臟腑失調,以致體內聚濕生痰,形成膏脂。市民若經常空腹過飢及吃生冷食物,容易傷脾致肥。有愛吃生冷食物的女士因脾虛痰濕致肥胖,接受五個月針灸後體重減去十多公斤。
醫院管理局、博愛醫院及浸會大學合辦的中醫教研中心,進行「針灸控制體重」對照臨床研究,安排七十二名體重指數(BMI)高於二十五的肥胖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接受為期八周的針灸治療,以及僅輕微刺痛感覺的「假針刺」對照組。針灸組的患者,在飲食習慣及運動量無明顯改變下,平均體重減去約二點五公斤。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研究助理教授鍾麗丹表示,從西醫角度,針刺穴位能增加體內分泌血清素和內啡肽,達至抑制食欲和促進體內脂質溶解。
中醫普遍認為,肥胖主因先天臟腑之氣不足,或後天肝臟、脾胃失調,令體內聚濕生痰,瘀凝成為膏脂。多由飲食不節,經常過飢或過飽,不做運動等因素引起。在天樞、足三里和豐隆穴等分布於肚皮及小腿共八個穴位上施針,能健脾胃和促進水液循環,改善痰濕情況。在「飢點」和「神門」兩耳穴貼上「王不留行籽」藥貼,可行氣活血。教研中心高級醫師兼培訓主任譚崇志表示,針灸控制體重計劃在去年十一月底投入服務,截至今年五月逾二百人求診,約七成求診者達到不同程度減重效果。有四十六歲女士原本體重達七十四公斤,平日有運動習慣,但偏愛凍飲及生冷食物,造成脾虛痰濕,經五個月針灸治療及間中飲用中藥調理,成功減去十一點五公斤。
譚補充,中醫控制體重治療方法和效果因體質而異。肥胖症分五類,包括脾虛痰濕、胃熱濕阻、肝鬱氣滯、脾腎兩虛和陰虛內熱型,臨床上本港以第一類患者居多。他提醒,肥胖體質和病徵虛寒交雜,市民難以自行辨清,忌亂試坊間減肥中藥和食療。若果平日食膩想消滯,可按個人口味,加十至三十克山楂煲水飲,但脾虛者忌用。此外按壓膝蓋下方約四隻手指位的足三里穴,有健脾之效。
記者關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