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補救需時至少數個月

【本報訊】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在工程臨近尾聲時,再爆出用來填海的鋼圓筒進一步移位,工程師指,移位成因是不浚挖式填海過程中,位於海底的淤泥固結進度不理想,以致影響鋼圓筒位置,相信路政署未來須進行補救工程,包括成本較高的深層水泥拌合法,估計需時至少數個月。

深層水泥拌合法成本較高

香港口岸採用的不浚挖式填海,是以大直徑的鋼圓筒壓下海床,穿越淤泥層,再以惰性建築廢料或沙料回填圓筒內。土力工程處前處長兼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陳健碩指,海底的淤泥一般需時半年至九個月進行固結,主要方法為「打排水板,再加壓,唧出泥中嘅水分,(淤泥)先變硬泥」,固結效果視乎排水板密度、加壓力度,以及淤泥本身的物理狀況,若固結過程不理想,鋼圓筒便有機會移位,「比較弱嘅位置,啲水排唔出,就可能固結得唔好、唔均勻」。

陳坦言,淤泥固結的過程「難做得完美」,部分鋼圓筒出現移位屬正常情況,不涉大範圍便毋須過分擔心。不過,他相信路政署仍須作補救,除繼續以原本方式進行加壓,亦可能須在局部區域配合深層水泥拌合法填海,即先鑽孔,再將水泥注入淤泥坑中,形成水泥柱,以增強淤泥硬度,但會牽涉較高的工程費用。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形容,鋼圓筒移位逾三米,幅度屬「略多」,估計需時數個月才能完成補救工作。他建議當局公開交代過去一段日子所有鋼圓筒的移位幅度,「如果每次嘅移位幅度係由多至少,之前半米、半米咁移,變到最近得番幾毫米,(外移)係唔係慢咗落嚟,甚至已經停咗?咁公眾起碼唔會咁擔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