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大橋港段多災多難

港珠澳大橋耗資千億,被視為國家級基建項目,珠海及澳門段進展順利,唯獨香港段問題極多,出現大幅超支,嚴重工傷,一再延誤之餘,日前又爆出石屎檢測造假醜聞,震驚社會,一句話:多災多難也。

正當各界關注大橋能否如期於年內通車之際,大橋最基本的防撞措施及監察系統被發現紕漏極多,存在較高風險,情況引起立法會議員及工程業界的關注,要求政府盡快推出補救措施以確保大橋通車及海上通航的安全。

其實大橋所處的位置海面航行的船隻受水流變動的影響頗大;換言之,巨型船隻撞向大橋的危險性不能排除,政府應該吸取前年躉船碰撞汲水門大橋的教訓,提早為港珠澳大橋安裝必要的防撞監察設施,可惜運房局未有作出相應的安排。

在大橋動工接近六年即將完成之際,政府突然被「鬧醒」。原來局方堅稱早在設計階段已顧及船舨大小及航行模式等不同因素,認為大橋結構能抵禦撞擊力,不會破壞大橋的結構。不過甩漏被揭發之後,局方取態有變,同意增加更多防撞設施及監察系統。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大型基建,尤其是首條跨境國家級的大橋,安全通行應得到百分百保證。政府的補救措施,包括航道結構監察系統、感應器、雷達應答裝置、顏色標誌,以及研究為大橋加裝「天眼」等,能否如期到位成疑。運房局應加強領導,做好統籌協調,嚴肅跟進巡查監督工作,避免工程一再延誤令通車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