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換特首就要換駐港大臣

朝廷為了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在回歸後的香港和澳門派駐中央聯合機構,「協助」和「指導」特區政府管治工作。因此,香港、澳門的「一國兩制」貫徹怎樣,和中央駐港機構的工作關係至大,和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榮辱共見,如果出了問題,中央的板子一定是同時打在他們身上。

工作關係至大,中央對駐港機構大臣的「配置」也很有講究,一般是換特首一定會換駐港大臣。董建華時是姜恩柱、高祀仁,曾蔭權時是彭清華,梁振英時是張曉明,接下來將是林鄭月娥當特首,誰來換張曉明呢?

「一國兩制」、香港特區對中央極為重要,駐港機構領導人如何安排也極為重要。不過二十年來,箇中的「幹部使用」也有變化。姜恩柱是外交部幹部,香港過渡期參與回歸工作,故出任首位中聯辦主任;高祀仁是廣東省幹部,地方工作經驗豐富,香港的歷史和回歸後與廣東最為密切,粵港合作發展是回歸後一個主題,高祀仁出任中聯辦主任正是形勢變化的需要。

姜恩柱和高祀仁任期屆滿時都到了退休年齡,中聯辦主任是他們的仕途最後一站,退下後去人大、政協養老。彭清華是中央組織部幹部,赴港任中聯辦副主任時不到五十歲,和另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副主任、來自國務院新聞辦的李剛被視為朝廷培養對象,仕途恐不止於在中聯辦升為主任。他們是機關幹部,沒地方工作經驗,而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管治工作極為複雜,他們相當吃力。

十八大後,彭清華、李剛同時調走。彭出任廣西書記,仕途開闊。李剛調澳門當副主任,兩年後扶正,沒多久又調僑辦副主任,以為十九大後可接替退休的裘援平主任。不料殺回了一個「老僑辦」許又聲出任黨組書記,李剛希望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