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唔鬧唔補鑊 港珠澳橋急設防撞監察

耗資千億的國家級基建項目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竟然連基本的防撞措施及監察系統亦甩甩漏漏,多名立法會議員上周踢爆該個重點工程不但沒有安裝錄影系統,更沒有措施確保船長在能見度較低日子能夠看到橋上的高度限制指示牌,運輸及房屋局在大橋動工近六年後才突然被「鬧醒」,急急提出多項補鑊措施,包括在較繁忙的航道配置結構監察系統、感應器、雷達應答裝置及顏色標誌等,並承諾研究為大橋加裝「天眼」。有關注團體及立法會議員炮轟港府後知後覺,質疑有關部門多年來一直「瞓着」,竟然連橋樑的基本設施亦沒有預先籌謀。有工程界人士則指,相關補鑊設施須額外花費公帑,實際金額要視乎安裝監察儀器數目和所採用的系統而定。

面對議員指斥,運房局向立法會提交的補充資料起初仍「死撐」,指大橋兩條連接路(香港接線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結構,是根據國際橋樑及結構工程協會的國際標準而設計及建造。早在設計階段,該局已把該兩條連接路附近航行的船舶大小及航行模式等不同因素計算在內,確保大橋結構能抵禦撞擊力,以減低對結構的影響。

感應器偵察碰撞傳信號

不過,該局近日終於「認衰」,同意加設更多防撞措施及監察系統,首先是在上述兩條連接路最高橋拱下方的航道,配置結構監察系統及感應器,當偵察到碰撞時,感應器會接收到可能出現的結構震動,並發送信號到管制中心;路政署亦會研究在該兩條航道增設錄影系統的可行性。而為了減低船舶意外碰撞的影響,當局會在有關航道設立一排保護設備及樁帽。

顏色標誌區分高度限制

運房局表示,沿香港接線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分別有四組及三組高度限制,當局將在橋墩上配置航行輔助設備如顏色標誌,以區分不同的高度限制,令船舶操作者更容易知悉有關的高度限制。

該局預計在高度限制四十一米的兩條單行航道交通最繁忙,因此會在橋跨配置雷達應答裝置,讓船舶駛經有關航道時能夠發送及接收雷達信號。透過雷達的協助,船舶可在能見度較低或夜間時認清正確的航道。而根據內地海事局的要求,一百總噸或以上的內地船舶須安裝自動識別系統,有關船舶在香港水域航行時將可被識別。

補鑊設施須額外花公帑

「廿三萬監察」發言人王國興批評港府花了數年時間興建一條如此重要的大橋,竟然在接近完工之際,才突然「瞓醒」,研究為大橋加裝監察系統及錄影設施等,「甩漏」的嚴重程度令人不勝唏噓。「政府好似畀人逼一逼,先會郁一郁,完全無吸取過教訓!」立法會議員何俊賢亦批評當局若能及早諮詢海事業界及立法會,吸納不同意見,便毋須臨時臨急才突然推出多項「補鑊」措施。有工程師指,設置監察系統和感應器等設施須額外花費公帑,實際金額要視乎安裝監察儀器的數目、規模和所採用的系統等因素而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