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應突破醫療保護主義藩籬

政府負責檢視醫療人手的督導委員會發表報告,推算本港醫護人手短缺情況持續,到二○三○年,預計將欠缺二千六百名醫護。本港醫護人才短缺、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更突出,單靠增加學額難以突破醫護人手不足的樽頸,且遠水難解近渴。輸入海外醫護有迫切性、現實性,但由於醫療團體的強力反對,本港聘請海外醫護困難重重。

香港每一千人只有一點七個醫生,遠低於其他已發展地區。澳洲是三點七,美國是三點二,英國、新加坡是二點八。在已發展地區中,香港的醫生人手是最低的。但引入海外醫護人才來港執業,一直不受本港醫護界歡迎,因而推動緩慢,截至今年一月,只有十二名非本地醫生透過有限度註冊在公立醫院工作。

培訓醫生的費用高昂,而且需要時間和設備。在香港,培訓一名醫生需三百多萬元,絕大部分由納稅人支付。新加坡、英國以開明的政策,不費分文便解決了醫生荒問題。新加坡還設有認可海外院校的清單,清單上院校的醫科畢業生只要符合一定年資及專科資格,便可免試到星洲執業。

在醫療保護主義下的受害者,是那些不能負擔私家醫院高昂藥費的基層病人。本港醫療團體應以醫者仁心,以市民福祉為重,突破醫療保護主義藩籬。在醫生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應改革境外醫生來港註冊執業機制,吸引已獲取專業及執業資格的境外醫生來港執業,以紓緩現時香港醫生不足的問題。政府必須盡快研究及落實增加本地醫護人手的供應,並逐步提升本地醫療服務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