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變味的國家社科基金研究

二○一七年中國國家社科基金已揭曉。二十三個學科,共資助四千二百九十三項研究,分為重點專案、一般專案、青年項目、西部專案等,以平均每個項目二十萬元(人民幣‧下同)算,總計八億多元,就中國教育和科研總體的窘況,不可謂不重視。但仔細分析,問題太多,科學研究愈來愈變味。

急功近利 逢迎上意

首先看研究題目,充滿了太多的政治、政策和意識形態味道,急功近利,逢迎上意,甚至個人崇拜。許多項目,前面都是「最高領導」關於甚麼甚麼的研究,比如最高領導關於中國道路思想研究、關於其執政為民思想研究、關於人民中心論研究、關於人民幸福觀研究、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關於和平思想研究、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關於傳統文化觀研究、關於青年教育思想研究、關於國家形象戰略思想研究……前面冠以領導人名字的研究太多,既有宏大的,也有具體的,重複相似,包羅萬象。感覺領導是全才,研究者是專才,從各個角度領會、學習、解釋領導的思想。這哪裏是客觀、科學、公正、探索未知領域的研究?社會科學研究,變成領導思想、政治宣傳和文件講話的解讀。

以中國現在的國情和政治態勢,研究要突出政治,貫徹領導意志。中國有眾多的政府和執政黨的研究部門,除了單列的政策研究機構,從中央到地方,每個部委辦廳局、省市區縣,都有專門的政研室和專職研究人員。他們秉承上面的意思,根據政治的需要,做各種政策解讀和講話分析。這些都能理解,畢竟他們就是幹這個的。

可國家社科基金專案針對的機構和人員,都是全國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從事學術研究的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他們的研究本應盡量脫離政治的干擾,探究有關社會、國家、民眾等長期、普遍、有針對性的基礎理論或具體問題,或證實,或證偽。現在這麼多主題先行、已有結論的專案,能做到證偽研究嗎?或者費了很大工夫,像過去的社科基金專案出現「周永康依法治國思想研究」,後來形勢變化,還敢繼續嗎?

由於和政治太近,每個大學都把每年能拿到多少社科基金項目,作為一項政績工程和政治任務來抓。研究人員論證選題時或違心改變,或故意迎合。大學為了申請成功,調動金錢、榮譽、邀請等各種資源,公關運作。評審委員更是充斥着官員領導,各種官場的套路做法,都以學術研究的名義進行。

弄虛作假 遊山玩水

由於競爭激烈,最後能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非常不易。但批准後的研究卻非常容易,因為沒有同行評議、學術爭鳴、輿論檢驗,經常是二十萬元的項目,參加一些自娛自樂、遊山玩水的研討會,交錢發表兩篇所謂的論文,只要政治上沒有問題,就算交代了。如果要出書,可以另外申請各種項目和出版補貼,反正現在中國官方有的是錢。

最難的其實就是怎麼把這些錢花掉。各級機構監管的只是程式和票據,管不了研究品質和各種改頭換面的報銷。項目負責人借用他人身份支取經費,到處開發票,找人要發票,甚至弄虛作假,豢養了中國龐大的代開、造假發票市場,已是不爭的事實。研究人員還會經常抱怨報銷難,而監管人員回應這都是上面和財務的規定,如此嚴格管理還經常出問題。

作為國家級的社科基金,這種政治導向,真正的學術研究得不到資助。各種資助的研究,表面繁榮熱鬧,實際又有多少學術意義和經得起考驗的存在價值呢?往往領導更替、政治變換,就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甚至研究者本人,私下承認也只是為了體制內的名利升遷。自己不信,也不好意思拿出來和國際同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