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人手長期不足,早已被形容為「十個煲七個蓋」,隨着新醫院落成,新服務增加,人手短缺問題雪上加霜。挖東牆補西牆的結果,必然是醫療質素每況愈下,醫療事故層出不窮。
踏入夏季流感高峰期,各公院內科病房都出現人滿為患,尤以屯門醫院兒科病房的情況最嚴重,使用率高達百分之三百,除了醫護人員疲於奔命,更增加病童交叉感染的風險。究其原因,屯院是新界西聯網唯一設有兒科服務的醫院,同網的博愛醫院和天水圍醫院只能將病童往屯院塞,加上求診的雙非及單非兒童有增無減,結果令本已緊絀的醫療資源更加捉襟見肘。
孩子是父母心頭一塊肉,眼看孩子受到病魔折磨,肯定比自己生病更難受,奈何本港兒科資源嚴重不足,每萬名兒童僅得五名兒科醫生,遠低於國際水平,全港更有六區沒有兒科病床,屯院的問題顯然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港府不是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也不是不願意投放資源,位於啟德的首間大型兒童醫院將於明年啟用,可提供專科門診和二百三十張病床,但開幕初期需要一百名醫生和四百名護士,不管當局如何加強培訓和增聘人手,至今依然遠遠湊不夠數,無計可施之下,醫管局計劃在其他公院抽調人手。問題是,蛋糕就只有這麼一塊,拉上補下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何況公院兒科醫生流失率一直高企,單是屯院一年已流失近兩成醫生,目前也需其他醫院跨區支援,新醫生又嫌辛苦不肯加入兒科,自顧尚且不暇,新醫院開幕勢必令人手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惡化。
必須指出,同類情況已非首次發生,今年初投入服務的天水圍醫院就是典型例子,由於醫護人員供不應求,至今只能維持急症室有限度服務,開設住院病床更是遙遙無期。無可否認,港府對整體醫療的撥款年年增加,未來十年更已預留二千億元,單是醫管局的經常性開支亦超過五百億元,絕非小數目,但公院逼爆問題卻依然不斷惡化,孰令致之?醫管局肥上瘦下,山頭作風嚴重,資源分配不均,固然是問題癥結,但醫醫相護的心魔作祟,拒絕放寬引入海外醫生,恐怕才是最深層原因。去年的醫委會改革條例草案功虧一簣,本地醫生對引入海外醫生反應激烈,就是明證。
更不堪的是,「十個煲七個蓋」在可見的未來無法緩解,港府卻大力提倡擴展私營醫療服務,任由公院醫生挖角潮愈演愈烈。可以看到,港府為了推卸公共醫療責任,盲目將病人推向私營市場,加上本地醫生實行過度的保護主義,公院人手荒流血不止,最終受害的不是基層病人又會是誰?
公營醫療千瘡百孔,人手短缺的「死症」尾大不掉,相對之下,逼爆病房已不算大問題,病人由小病拖到大病,大病拖到絕症,醫療事故長爆長有,才是最令人膽戰心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手荒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空有美輪美奐的醫院也是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