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醜出國際 輸入災難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就是香港衞生署前署長陳馮富珍領導的世界衞生組織被揭「大花筒」、每年出差經費高達兩億美元(約十五點六億港元)的寫照。

世衞「大花筒」事件爆出後中外嘩然,一是出差花費遠多於對抗危害公共健康的嚴重問題上,包括愛滋病及瘧疾等;二是陳馮富珍擁有雙重身份,即在國家支持下以港人身份出任國際機構的首長,因此今次不但是陳馮富珍個人的事情,其層面更廣泛,涉及香港,甚至是國家的潛在影響。

平情而論,陳馮富珍「大花筒」的事迹「醜出國際,輸入災難」,時機上值得深思,特別是世衞新總幹事快將出爐,合理推論,新一輪重新洗牌、整頓風氣在所難免。

其次是涉及世衞的未來發展,眾所周知,世衞的資金來自多國捐獻,今次事件予人資源運用不夠謹慎、用不得其所且有浪費之嫌,其他國家看在眼內,未來於捐獻時會否有多一層考慮,這個答案已經寫在牆上。而最不想出現的一幕,就是此事會否有連鎖反應,真正影響世衞工作的優先次序。

今次事件對中國人及港人身份的影響已是不可磨滅。其實香港官場的同一把尺亦適用於國際舞台,只要有政治敏感度,就知道有些事情根本不應發生,經常乘坐頭等機位及入住豪華酒店,無視出差規定不購買最便宜機票等,凡此種種在香港官場都不應該發生,一旦被揭發都只會被狂轟。

舉例指,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任內五年不時外訪,但成效、實際效果似乎與外訪次數不對稱,已經遭到立法會議員的強烈質疑及炮轟。

說到底,今次陳馮富珍及世衞「大花筒」發生在影響層面更廣的國際舞台,事件會否愈演愈烈,絕對考驗涉事多方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