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青年四有與四無

國務院早前發表為期十年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指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促進青年更好成長,更快發展……本規劃所指的青年,年齡範圍是十四至三十五周歲」。早在八二年五月四日官媒的社論《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其中將鄧小平給《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誌的題詞延伸為「培養青少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強健體魄的新一代」。然而,三十五年過去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四有」,成為七十後、八十後的做人目標。

今天,內地九二年長大的一群,即二十五歲的青年,有論者認為這「四有」的價值觀並沒過時,也沒消失,只是在新環境下轉換了形式,帶來了新「無」。他們的生活和行為特徵就是「四無」,即「無房、無車、無事業、無存款」。另一說法是「無公害、無國界、無禁忌、無現金」,點講都好啦,唯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都是窮到燶。

當然,凡事無絕對,內地九二一代,分析指他們不再把理想主義掛在嘴邊,更願意冒險和嘗試新事物;在福布斯三百名三十歲以下亞洲傑出人物中,近五分之一來自中國。常言道「樹大,甚麼鳥都有」,中國人多,甚麼人都有,但是,不是凡「中國式」便是不好的。九二一代不是鹵莽一代,研究指他們不少自小被教育要講文明懂禮貌,彬彬有禮是個習慣。年輕人雖然不怎麼提「學雷鋒」,但更有道德與公德,做義工的時間比過去幾代人還多。

反思當今三十歲以下的港青,不少成了街頭戰士、佔領運動暴力的主角,當中不乏是大學生,有些已被判刑,有些正待被檢控;也有些年輕人更不知所謂,早前就有兩位大學生,公然胸襲女同學,原因係「認叻」,話「一手揸落去就知乜cup數」,如此粗鄙無禮無知無腦,不愧為大學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