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填海工程於二○一四年發生填海土地「塌方」向外橫移事故,運輸及房屋局與路政署不但被踢爆疑隱瞞醜聞超過兩年,路政署事後要求承建商在海堤外修築面積達九點八公頃的「臨時填石平台」,以阻止填海土地繼續向海面伸延,亦遭質疑是非法填海。但環境保護署檢視過路政署提交的資料後,堅稱目前無證據顯示該臨時填石平台工程有違反環境許可證的條件或其他環保法例,僅指會繼續索取資料核實調查結果。
路政署在呈交立法會的文件中解釋,填石平台是一項臨時工程,由於該平台是建造於刊憲圖則所示的政府前濱範圍,及受建造擬建海堤所影響之海床和施工區範圍之內;加上臨時填石平台總面積(九點八公頃) 少於環評報告所規定的十公頃臨時受影響海床範圍,路政署認為該平台完全符合法定要求。環保署則指,該署作為環評條例的監督,已確認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臨時填石平台工程有違例情況,但會繼續監察香港接線工程項目,並會向路政署及有關承建商索取進一步資料,以助核實調查所得。
至於各界關注香港接線海堤崩塌,有否對環境及附近水域中華白海豚的生態造成不良影響,環保署表示,兩個最接近填海範圍的水質監察站(即IS(Mf)6及IS7)的數據,沒有察覺到在有關事件發生期間及之後,有因工程引致超出水質監察水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