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最熱鬧最繁忙的地方,莫過於北京,說是「萬國來朝」並不為過。當然,參與者各有盤算,真誠希望「一帶一路」成功、搭上中國經濟順風車的國家不少,而心情複雜、嫉妒甚至希望中國失敗的,同樣不乏其人。
十個東南亞國家中,絕大部分國家派出首腦與會,只有新加坡斯人獨憔悴,總理李顯龍及總統陳慶炎都沒有露面,只是派出一個代表團。原因何在外界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一帶一路進展順利,新加坡首當其衝。
中國推出一帶一路戰略,打通與中亞、歐洲、非洲的交通線,其中一個重要考量就是避開馬六甲海峽,因為它扼住了中國能源與貿易來往的咽喉。近日重啟的中緬石油管道,令中國油輪可以在印度洋港口卸貨,循管道輸入中國境內;中國與巴基斯坦合作的中巴經濟走廊,有着同樣的功能;另外,如果中國與泰國合作在泰國中部開通運河,印度洋至東亞航道將縮短一千多公里,同樣是繞開馬六甲海峽。更不用說,中國與馬來西亞正在馬六甲海峽合作建設的港口項目,比新加坡的大得多,矛頭指向不言自明。
新加坡享有今日的先進與繁榮,扮演着與其經濟規模、人口、面積不相當的國際外交地位,強政勵治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格局的改變,在於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戰略地位,一帶一路橫空出世,恰恰成為其剋星。
成也馬六甲,敗也馬六甲,這是新加坡無法擺脫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