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成為國家戰略,港府也誇下海口,要做「龍頭」及「超級聯繫人」,最近計劃再次組團北上參觀,一副志在必得的姿態。然而理想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作為兩大跨境基建的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好事多磨,故障不斷,加上「一地兩檢」懸而未決,香港能否搭上大灣區的順風車,其實並不樂觀。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進度一直滯後,被指拖內地及澳門的後腿,早就備受詬病,正當內地主橋的沉管隧道完成最後對接之際,大橋香港接線又出事。路政署早前揚言大橋香港接線可於上月內全線貫通,但近日自打嘴巴,承認連接線尚餘數米便貫通之際,有工程因遇上機械故障而停工,受此影響,全線貫通的日子需推遲到本月底,令大橋年底通車計劃蒙上陰影。
基建工程環環相扣,一環失誤,環環拖累,勉強趕工又容易釀成工業意外,事實上,大橋開工以來已奪去九條人命,單是三月份一次工作平台墜海事故便添加兩名亡魂。勞工處當時的解釋含糊其詞,只是說兩條吊索斷裂,但沒有講斷裂的原因,分明是想隱瞞承建商為趕工而降低安全標準,埋下隱患。另一方面,工程招標時的准入門檻低,罰則也低,即使涉及致命意外的承建商,罰款不過區區三萬元,不痛不癢,加上從沒有人因此而判監,更沒有阻嚇力。汝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汝而死,勞工法例形同虛設,工程監管失之於寬,留下血的教訓,港珠澳大橋亦因此被冠以「血淚橋」、「奈何橋」的惡名。
相比港珠澳大橋一波三折,另一跨境工程的高鐵更令人憂心。一地兩檢本來並非新東西,莫說歐美國家早有先例,十年前啟用的深圳灣口岸亦有此安排,香港人員到深圳境內執法,從來沒有人認為這是「井水犯河水」,如今因為高鐵總站在西九,內地人員需要在香港境內執法,卻引起連串爭議,被形容為「河水犯井水」,威脅「一國兩制」。夕陽政府表示七一前提出最後方案,其實是將燙手山芋推給下屆政府,萬一明年高鐵通車時仍未通過一地兩檢安排,高鐵將失去意義。
香港就是這麼一個奇怪的地方,明明是一國之內,偏偏有人逢中必反,逢與內地合作的計劃必反,高鐵工程及港珠澳大橋固然阻力重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亦難逃被妖魔化。其實,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各國爭相與中國做生意,爭搭順風車,反觀坐享近水樓台之利的香港卻將與內地經濟融合視為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說穿了,都是本土及港獨思潮在作怪。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政改如此,經濟發展亦如此。作為大灣區規劃最重要基建的高鐵及大橋工程面對不少不明朗因素,何時通車無人能知,可以知道的是,過了此村便沒有那店,香港再糾纏於甚麼「被規劃」,結果就是徹底「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