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與京都大學科研突破 禾稈草轉化再生能源

【本報訊】俗語說「禾稈冚珍珠」,原來禾稈草當真藏有珍寶。香港大學與京都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可透過基因工程技術抽走禾稈草內的一種成分,從而將禾稈草中的纖維素「鬆綁」,以提取葡萄糖發酵成乙醇,最終轉化為再生能源,成為汽車燃料。研究團隊盼技術能廣泛推廣使用,推動再生能源的普及。

透過基因工程抽關鍵酵素

乙醇是酒精的一種,可作乾淨而可再生生物燃料,一般可由蔗糖、玉米澱粉釋放的葡萄糖發酵所得,也可從植物非食用部分,如甘蔗葉、禾稈草的纖維素中提取。但在植物細胞內壁內,有一種木質素如繩子般與纖維素相互交纏,成為從纖維素釋放出可發酵糖分的主要障礙。以往一般透過化學程序,將木質素與纖維素「鬆綁」,釋放出纖維素,以生產乙醇,但此一方法成本高,約佔總成本四成,且所發酵出用以生產乙醇的葡萄糖也不多,效率不佳。

為提升產生乙醇效率,港大與京都大學合作研究發現,木質素中含一種重要成分麥黃酮,是支撐細胞結構的重要元素,若透過基因工程技術抽走合成麥黃酮的一個關鍵酵素「黃酮合酶Ⅱ」(FNSⅡ),可令禾稈草不再製造麥黃酮,同時會讓木質素含量減少至少三分一,毋須任何化學程序處理,即可輕易分解纖維素,使葡萄糖產量增加百分之三十七,而葡萄糖經發酵後便成為乙醇,可作再生能源。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林佩瑩指出,整項研究約歷時三年,結果發現抽走黃酮合酶Ⅱ的水稻生長和產量並無負面影響,相信新技術可應用到其他植物。帶領團隊的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盧思聰稱,目前不少國家如巴西、美國及內地均有生產生物乙醇,相信此技術能提升禾稈草轉化為生物乙醇的效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