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團體運作無王管!昨日發表的《審計署署長第六十八號報告書》揭露,本港慈善團體監管漏洞多多,有四間慈善機構涉無法無天,不理規管文書向董事支薪,有機構三個年度支付九名董事的薪酬高達一千三百萬元,一一年亦支付了五百萬元薪酬,直至稅局介入才停止。有團體則獲政府以免地價或按優惠地價批出的用地,但當中十一幅有迹象顯示已改為商業形式營運,其中九份地契的承批人以民政事務總署發出的酒店牌照營運宿舍。社會福利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對慈善機構董事違規支薪感到匪夷所思,又炮轟以免地價批出用地賺取收入是「明搶」,反映慈善組織「樹大有枯枝」,促機構增加透明度,挽回公眾信心。
稅務局及民政事務局均不肯披露機構名稱,審計署則發現,違反規管文書向董事支薪的慈善團體最少有四個,部分團體早於一九九九年已開始支薪,稅局查詢後一度暫停,但幾年後又被發現仍然支薪,部分董事明知違規支薪,卻沒有全數退還款項予慈善機構。不過,稅務局介入之後,有關機構只停止支薪,但免稅地位絲毫不受影響。
審計署資料顯示,一四至一五年度,慈善機構獲稅務扣減的款項高達一百一十八億多元,而截至一六年九月,本港共有八千九百間機構被認可可豁免稅務的慈善機構。
最離譜的個案是「幽靈」慈善,審計署發現有機構在九七年成立,但其財務報表截至○九年仍顯示機構從未運作。稅局查核時,機構竟一直以「將來計劃」過關,續享免稅優惠。此外,還有機構一○至一三年度的財務報表中,有逾七十萬元的交通開支未能貫徹慈善宗旨,該機構事後收回約五十萬元開支,又指餘款會在稍後收回,但稅務局未有作跟進行動,繼續讓其享有免稅地位。
至於政府向慈善機構以免地價或按優惠地價批出的用地,審計署發現有十一幅有迹象顯示已改為商業形式營運,當中有九份地契的承批人以民政事務總署發出的酒店牌照營運宿舍,餘下兩份地契的承批人亦刊登廣告,按月租方式向公眾提供服務式住宅以賺取收入。署方認為契約有需要改善,地政總署有必要加入不得分派利潤規定。
稅務局回應指,不負責亦沒有權力規管慈善機構的管治及運作,會透過行政程序定期覆查,確認各認可機構仍合資格享有免稅地位。地政總署則表示,已充分考慮早年提交行政局審批的個案,認為以私人協約方式批地作福利用途的土地契約不適用加入不得分派利潤條款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