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對香港的意義

於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中,國務院在工作報告內提出,未來需進一步推動內地與港澳地區的深化合作,研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利用兩個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加強國家對外開放的地位及作用。事實上,現時全球最發達的城市經濟群均處於灣區地理位置,就如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及大東京灣區,故「粵港澳大灣區」將有望成為全球第四個大型的灣區經濟體,而香港亦有幸參與成為當中的一員。

深化合作 成就壯舉

「大灣區」的範圍甚廣,包括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佛山、肇慶、中山及江門共十一個城市,常住及流動人口量約為一億多,足足是美國國民總數的三分之一。另外,「大灣區」佔地為國土的五分之一,經濟總量也達到三分之一,可視為全球第十三大的經濟體,而未來潛在發展的空間仍然相當龐大。現時,區內十一個城市仍在急速增長,全國均有大量年輕人才向廣東省流入,而「大灣區」本身在校的大學生亦接近一百五十萬人,能為各市提供足夠優質的人力資源。加上,多年來的工業基建,使區內發展出大型物流網絡,深圳鹽田港、香港葵涌港、廣州黃埔港及新發展的惠州港,都是全球貨物吞吐量名列前茅的港口;至於空運方面,香港赤角機場、廣州白雲機場及深圳寶安機場,亦是區內年度客運量達到三千多萬人次的空運中心,每年能處理超過一億人次的進出流量。實際上,珠三角區域是為當年國家改革開放的先行區,三十多年來一直與香港進行整合,故粵港澳的深化合作從不是嶄新概念,只待適當的政策作為協調,將有機會再次成就爆炸式的發展速度。

香港作為「大灣區」最東南的城市,與各市做好網絡貫穿就變得異常重要。港珠澳大橋將於兩年內落成是為第一步,有助香港與粵西區域構建出重要的陸路要道。在本港東邊,隨惠州港擴大規模,香港與惠州大亞灣的船程將能在一小時內實現,亦為粵東的聯繫打下堅實基礎。

抓緊機遇 刻不容緩

當然,不能不提的就是廣深港高鐵線,能將香港與廣州的距離拉近至半小時生活圈內,預計未來穗深港的人才將有更密切的交流及互換。珠三角區內亦出現跨城市的地鐵網絡,一如廣佛線和即將計劃駁通的深惠線等。現時,本港只有羅湖及落馬洲與深圳地鐵有所貫通,故未來需考慮更多的接線方案,例如深中快軌通道,將新界西與深圳前海區域進行接軌,使人流和貨流都有更優化的處理。

從另一角度看,「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發展模式亦可成為香港的參考對象。珠三角臨近伶仃洋及大鵬灣,沿岸各市敢於「填海造地」增加城市面積,反而香港對此視為一大忌諱。即使非在內地,經常與香港作為比較的新加坡,亦是以一百多平方公里的規模進行填海,以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多年來,香港一直受城市面積所困擾,一不動海域,二不動郊野公園。當然,此舉能做到高水平的保育效果,但在恪守「祖宗家法」的同時,是否能夠適當放寬標準開發更多區域,於不久未來作出更積極的討論,否則時代機遇一過,有再多的土地供應亦只是「得物無所用」。

反觀香港部分「本土」人士到今天仍經常指「時不我予」,指摘內地蠶食香港的發展機會,但實情究竟是「時不我予」還是「時不我待」?今天的「大灣區」以國家級政策的面貌呈現,將吸引大量人才向南流入粵港澳地區,但如果香港的反對派和激進派只能以「拉布」或「抗拒中港融合」的態勢作為回應,那最終可能只會將「時不我待」恰恰變成「時不我予」的境地,還望社會各方能正面思考而高抬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