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運動為香港爭得無數榮譽,黃金寶、黃蘊瑤、李慧詩等運動員一次又一次披着彩色戰衣,走上領獎台。但不能不說的是,單車在香港只屬於小眾愛好,距離進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還非常遙遠。
最近香港出現共享單車,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整個社會糾纏於初始時的一些小麻煩,譬如技術不成熟、單車被惡意破壞以至被拋棄等問題,因此引發港人質素道德水平的討論,港府管治抱殘守缺這個焦點倒是被大眾忽略了。
事實上,共享單車不僅被視為解決大城市交通擠塞的良方,更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融健康、休閒、方便、廉宜、時尚等優點於一爐,在國際上早已大行其道。在倫敦,單車代步風行多年;在柏林,使用單車返工佔總人口一成五;在紐約,單車徑長達三百公里,幾可抵達各處;在新加坡,目前已有兩家公司投資於共享單車;在一河之隔的深圳,共享單車達三十萬架。相比之下,單車在香港並未「飛入尋常百姓家」,遠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多是節假日時從沙田踩至大美督,局限於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固定的範圍。十年前港府揚言要修建貫穿全港的單車徑,至今還是紙上談兵。
香港之停滯不前,由單車運動一籌莫展可見一斑。港府胡混度日,更受制於既得利益集團的掣肘,任何創新均舉步維艱,從Uber到共享單車,莫不如是。這個城市拒絕改變,拒絕前進,老態龍鍾,活在昔日的回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