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逾千億元興建的港珠澳大橋一波多折,命途多舛。工程伊始就因為香港有人向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挑戰政府的環評報告,導致香港段工程延遲動工;工程啟動後,又因為技術難度超出預估,工程進度一再受影響,令工程嚴重超支;而且,懷疑因為趕工,工程一再發生意外,導致至少九名工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因而有「血淚大橋」之稱。
歷盡波折,這項世紀大工程終於進入尾段,預料今年底可以通車,但是它的命運才剛剛開始。究竟這項投入逾千億元巨資的工程,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標,拉動港澳與粵西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是會變成一項大白象工程呢?
港珠澳大橋的前景叫人不無憂慮。香港特區政府在未通車就先放出風聲,指面對將於二○二四年通車、連接深圳和中山的深中通道之競爭,港珠澳大橋應以較低收費搶客,不應只顧收回成本,否則便會失去競爭力。
港珠澳大橋與深中通道在物流上其實根本無法競爭,港珠澳大橋一邊的終點是香港,所有貨物若要經過港珠澳大橋再進入內地,都必須辦理報關手續,費時失事。由此可以預見,所有內地物流必定走深中通道,而不會選擇港珠澳大橋。至於出口貨物,深圳鹽田港的處理比香港還廉宜,效率和服務也愈來愈追近香港。
由此可見,即使港珠澳大橋不收費,也難以吸引內地物流業使用大橋。更何況,港珠澳大橋運作維修費用昂貴,而且涉及三地政府,縱使香港政府願意補貼大橋費用,但是珠海、澳門政府是否也願意補貼,卻是另一回事。
人流方面,深中通道可以吸引深圳、中山兩地城市居民的自駕遊,甚至可以吸引深圳居民搬到樓價相對較低、環境較佳的中山居住。但是,港珠澳大橋涉及出入境,內地居民申請到港澳自駕遊手續繁複,令內地車主自駕遊的意欲減低。
旅遊方面,粵西地區旅遊發展相對較慢,景點也較少,未必有足夠吸引力吸引香港市民赴這些地區旅遊。至於內地居民南下香港,也預料不會暴升。廣東省全省早已開放赴港澳個人遊,香港對於廣東省居民來說,已經沒有新鮮感,況且以目前的香港社會氛圍,內地居民赴港意欲並不高,加上高鐵、機場均集中在珠江東岸,深圳關口依然是內地居民赴港的主要途徑,故通過港珠澳大橋赴港的內地遊客不會太多。唯一可以吸引遊客的是港珠澳大橋本身,但是花費逾千億元建造一個景點,是否物有所值,見仁見智。
面對深中通道的競爭,香港特區政府向傳媒放風時稱,珠江西岸城市與深圳等東岸城市存在競爭,較願意與香港合作發展,扮演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後勤角色。但是,縱使有粵西城市願意扮演香港的後勤角色,然而這對於提升港珠澳大橋的車流量有多大幫助呢?金融業未來發展大方向是雲計算,如果還要靠貨車運送,那豈不是在開倒車?
香港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前放出風聲,提出港珠澳大橋面對的競爭,無疑是事前風險管理的手法,事先打定預防針,以免一旦變成事實時,政府遭受猛烈攻擊。但無論如何,港珠澳大橋通車之後,勢必再次成為香港社會爭議的熱點。
無論港珠澳大橋下場如何,香港也只能打落門牙和血吞,因為當初是香港一意孤行,拒絕讓港珠澳大橋連接深圳,才迫使廣東省興建深中通道,自己製造了競爭對手,香港要怪也只能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