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國家自保成最大公約數

法國總統大選,此前一般分析認為,極右派候選人瑪琳勒龐即使能挺過第一輪投票,在第二輪遇上保守派的馬克宏,必將大敗。言猶在耳,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發生恐襲,主張恢復邊境管制、驅逐境內與極端組織有聯繫的外國人、為移民人數設立上限等的勒龐,聲勢提振不小。

勒龐能否避免重蹈其父覆轍,在第二輪選舉被擯出局,很快便見分曉。然而,勒龐近年民望上揚,決不是僅僅搭乘恐襲的「順風車」,而是幾年來艱苦經營的成果。自一一年女承父業以來,勒龐即致力改善所屬政黨國民陣線的形象,特別是與其父擁抱的反猶和種族主義劃清界線,務求與「極右」的標籤劃清界線,她曾揚言要將稱呼國民陣線為「極右翼政黨」的媒體告上法庭,甚至一度與父親決裂。

簡單說來,勒龐吸收其父在移民和國安等議題上大部分觀點的同時,摒棄削減稅收、精簡政府的立場,轉而主張向富人開徵更多稅款,吸引民粹的選票。用她的話說,法國政治的分歧不再是左派與右派的問題,而是國家主義與全球主義的問題。

事實證明,勒龐的轉變符合世界潮流發展,甚至比美國的特朗普早了許多年。一五年《查理周刊》因刊登諷刺回教先知的漫畫而受襲,人們高呼「我們都是查理」,呼籲照常生活以示不向恐怖分子「屈服」;翌年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尼斯發生大型恐襲,其後有生還者的丈夫聲言,「你們無法得到我的仇恨,我不會以仇恨來滿足你們」,無疑是感人肺腑,擲地有聲,問題是,恐怖分子絕不會因此受到「感化」,香榭麗舍大道發生的事,足以證明這一點。世界並不太平,排外主義(實際上是自保而已)遂成為超越政治左右路線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