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寫國際情況與趨勢,並非如一些人所說是離地,而是堅持香港百多年發展所依賴的國際因素。沒有國際因素,即是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香港今天可能還是新界某些家族所主宰的土地。正因為這個連接着世界大變化的國際因素,香港才成長為今天的國際都會,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享受發達社會的生活水平。即使香港貧窮人口是政府失誤的結果,但不是必然,且還未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香港社會的貧窮。
香港現時本土自決、排外保守的思想行為,基本上是自私的愚蠢行為,也代表了既得利益壟斷自保的取向。香港是積累了萬億港元的儲備,但是否因此便抱着這個儲備來坐食山崩?曾俊華等的守財奴表面上是守財,實際上是不准用公共財政來發展社會,引來變化,目的是維護地產和大企業的暴利;信奉他的、依附他的,不過是自以為是的既得利益成員,排斥大多數市民與香港變化發展的機會。
既得利益集團的故步自封、閉關自守,首先是要愚民,使更多人相信香港不是靠開放與國際化成長至今天,也不會從持續開放與國際化中得益,於是部分媒體與教育製造出不知歷史、排斥歷史,不知國際、排斥國際,只是吃喝玩樂,靠父母、靠政府,只有現在,沒有未來。殖民地政府當年開展的意識形態改造工作,到今天仍見成效,用民主來偷換了既得利益,從反國教、佔中、政改至支持曾俊華選特首,一脈相承,只是表現形式不同。重提國際,便是為了反這個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