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模式可檢討 香港民意不能少

立法會近日組團考察東江水,一向愛出風頭的反對派議員循規蹈矩,過程順利。誰都知道,今次議員北上之旅並非單純的民生事務,而是內地向香港反對派展現善意、雙方互動的一次機會,考察純為形式而已。香港人最關心的是,既然中央願意為反對派放軟身段,能不能在內地對港供水的模式、價格方面聽取香港民意,將善意進行到底呢?

東江水供港逾半個世紀,對香港經濟、民生幫助之大,毋庸贅言。中國人傳統上有「飲水思源」的說法,東江水供港染上政治及感情色彩,被視為內地惠港政策的重要內容,也就不足為奇。其實,管理東江水的是一家廣東上市公司,按商業原則運作,東江水在本質上與其他商品無異,是買與賣的關係,但另一方面,由於東江水只此一家,香港方面作為消費者沒有選擇的餘地,因此也失去議價的能力,這些年不少香港人抱怨東江水價格不菲,供水模式不盡合理,並不是沒有根據。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八年香港買水共花費二十五億元,到今年達到四十七億元,十年間漲價九成,平均每年上漲逾百分之六,遠遠超過同期的通脹率。相比馬來西亞對新加坡的供水價格,內地對港供水明顯貴得多;而同樣使用東江水,香港付出的價格也貴過深圳。更令人非議的是,東江水供港並非按需供應,而是所謂「統包總額」,即用固定的錢購買固定額度的水,以致供應常常超過香港實際需求,以去年為例,香港只消費了七成五的額度,另有兩成五被浪費。過去十年間,共有超過價值十億元的東江水被白白浪費。今次立法會議員北上考察,與內地相關部門交流,再次提出檢討供水價格及供應模式問題,但對方重彈「統包總額」等於「買保險」、對香港最有利的舊調,似乎無意傾聽香港消費者的意見。

內地有關方面認為目前的供水模式對香港最有利,惟香港未必作如是想,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為何香港與內地這些年來總是摩擦不斷。如今香港正與內地討論未來幾年供水合同,如果又被視為「城下之盟」,難免再一次引起爭議。有人計算過,目前東江水供港每立方米價格逾五元,計入過濾、運輸等成本,每立方米達九元,而香港海水化淡的成本也不過每立方米十二元,換言之,按目前東江水加價速度,大約在五年後,東江水的價格將趕上本地海水化淡的成本。考慮到海水化淡技術不斷進步,成本將進一步降低,香港被迫逐漸提高水資源的自我供給率,已是可以預期的事。然而,這是內地希望看到的結果嗎?

東江之水越山來,不僅是一條生命線,同時也是一條感情線。中央總是說,凡是對香港有利的,中央一定會支持,中央對香港的善意毋庸置疑,但具體到東江水供港的議題上是否能體現中央善意,納入香港民意,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