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水貨生態 見招拆招

水貨問題持續纏繞上水、粉嶺一帶居民,早年就衍生以「光復」為名的反水貨客行動,連續多個周末都於新界一個區份有「光復」行動上演,當時中港矛盾升溫,一下子難以撲滅,惟有「度橋」回應,民間方面最針對的跟進回應,就是有立法會議員協助於落馬洲新田設立邊境購物城。

然而世界瞬息萬變,「機不再遇,時不再來」某程度上可以形容目前邊境購物城的處境,一來內地來港旅客數目,其火熱程度已大不如前;二來邊境購物城的籌備至今最少兩年,開幕時間一改再改,最新時間表預計最快七月開業,究竟是否真的可以如期開業,外界仍然持觀望態度。

邊境購物城即使真的如期開業,另一個問題又隨之出現,就是其原本功能正有所弱化,事關內地旅客消費模式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有所改變,有業界指已由高檔消費品轉為購買日用品和服飾等;而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落戶邊境購物城的商戶亦要與上水、粉嶺等過去內地旅客慣常購物的地點作出價格競賽,並要着手開拓新客源。

另一方面,水貨問題亦帶出香港本身旅客承載力問題,港府當年就出手爭取內地對深圳戶籍居民停發「一簽多行」簽注,改發「一周一行」,而日前是一周一行落實兩周年,計及持兩種多次訪港簽注的內地旅客入境人次有一定的跌幅,而今年首季一周一行訪客人次暫時為二百二十多萬,但據報有關注組織指區內水貨問題仍然嚴重,建議中港兩地應檢討一周一行,甚至考慮「再減啲」。

平心而論,自從落實一周一行後,職業水貨客有所減少,但水貨活動始終未能杜絕,內地一方固然要加強入境執法,香港一方亦不能以為落實一周一行就可以一勞永逸,要密切監察水貨活動生態的改變「見招拆招」,才不會令其尾大不掉,變成另一個怨氣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