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說甚麼不重要,關鍵是做甚麼。美國總統特朗普競選期間對中國一點也不客氣,老是拿貿易和匯率問題來說事,甚至威脅上任第一天就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對中國產品徵收百分之四十五重稅云云。結果恰恰相反,他上台後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不僅沒有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反而頻頻對中國釋出善意,果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一般認為,特朗普之所以在匯率問題上讓步,是因為不想妨礙與中國合作解決北韓問題,這種分析不是沒有道理,但除此之外,特朗普考慮最多的也許還是經貿因素。中國畢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貿易大國,中美又互為對方最大貿易夥伴,如果爆發大規模貿易戰,雙方注定都是輸家,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不會不懂得算這筆帳,之前的狂人狂語不過是爭取選票的競選策略而已,當不得真。
國與國之間講的是利益,特朗普更不例外,他既要大幅擴軍,又要大增基建,正是在在需財的時候,一旦與中國關係鬧僵,錢從何來?沒有錢又怎能令美國「再次偉大」?所謂在商言商,儘管特朗普已貴為總統,但商人本色不變,他對中國態度前倨後恭,無非為了爭取更多經濟利益。
常言道,錢能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美國需要更多利益,正好中國有的是錢,雙方不難找到共同話題。對中國而言,儘管特朗普常不按牌理出牌,但實際上比其他美國總統更易相處,起碼他追求的目標比較單純,不會動不動就拿自由人權、普世價值來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