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組織新一屆政府的問責團隊,輿論討論的是要追求和諧,而和諧的唯一標誌是成員的身份,卻不談施政理念、原則、政策的發展戰略,乃至候選人的才能、經驗和對香港與國家的忠誠度,變成既不要德,也不要才,只是政治上招攬泛民的代表。或許招攬泛民代表可使泛民與新一屆政府合作,減少「拉布」等阻撓;也或許可以製造假象,提升民意。這樣的現象反映出香港所謂政治、輿論與民意的偏差,不求有功,也不求無過,只要符合某些政治主張,便不管成效後果。這是香港回歸後的最大問題,也是一國兩制走上歪路的悲哀。
輿論這樣炒作,林鄭月娥會否依從?觀乎林鄭的言行舉止以及她的政務官背景,我們擔心她或多或少會跌入這樣的陷阱之內,後果堪虞。
林鄭的最大缺陷是沒有全局觀、沒有發展戰略與願景,只是把施政看作簡單的解決問題,而且把問題孤立地看,看不到在現實世界裏的各種關聯。因此,如限奶令一役,不知奶粉商的企圖,不知對香港與內地關係的衝擊,不懂得疏導、把壞事變成好事,只懂行政處理,且由限奶令演變成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的倒退,水貨也始終禁絕不了,且愈來愈多擾民之事。我不知道林鄭月娥和她的班子願不願意修補這個大缺陷,一如她在競選期間勉強拿出政綱來那樣。
方向不清,不知怎樣做,怎樣選問責官員班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