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國國力騰飛,儼然成為帶動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繼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後,另一個大手筆國家經濟戰略「粵港澳大灣區」橫空出世,全球莫不屏息以待。常言道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香港作為計劃的一部分,準備好了嗎?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在今年兩會正式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一旦落實,勢必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灣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撰文表明心迹,認為香港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加上深圳高新科技和廣東省製造業等雄厚本錢,足以互聯互補,如虎添翼。但問題是,三地涉及三個獨立關稅區,法制亦各有不同,如果「大門開、小門不開」的問題無法解決,建設大灣區流通經濟圈將難以實現,尤其是香港電子支付系統發展落後,勢必大大增加貿易成本。陳家強認為各地需摒棄單打獨鬥心態,設立一個廣泛應用的區域性網絡平台,並成立類似投資推廣署的統籌機構,顯然不是無的放矢。
平情而論,香港的金融優勢在三地之中確是一枝獨秀,但包括電子支付在內的創新科技發展落後於人卻是不爭的事實。當內地「支付寶」、「微信支付」大行其道、當深圳由低端工業區搖身變成高新科技中心、當華為、騰訊、比亞迪等內地科企紛紛躋身世界舞台,香港卻連一間像樣的科技公司也沒有,數碼港甚至變質為地產項目,就連日常交易方式也停留在實體貨幣及信用卡的階段,兩者的差距豈止以道里計。君不見,二十年前香港八達通技術獨步全球,但至今仍在使用,這難道不是原地踏步二十年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港府高官點出了問題所在,但能否急起直追卻令人不無疑問。發展創新科技固然需財,這方面港府顯然不缺,但人才和土壤同樣缺一不可。這些年,歷屆政府都將發展創新科技掛在嘴上,由董建華時代成立創新科技委員會,到曾蔭權時代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再到梁振英政府做大做闊,說得無比動聽,奈何光說不練,一事無成。香港至今無法形成發展創科的社會和學術環境,自然難以吸引年輕人投身這個行業,更遑論吸引外地人才。
最令人擔心的是,部分港人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堅持「大香港」心態,甚至死抱孤立主義,逢中必反,則無論中央如何送大禮,如何「明益」香港,也是白搭。何況本港舉凡涉及三地的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就連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也委婉批評廣深港高鐵被香港拖後腿。香港由軟件到硬件都出現短板,連最基本的交通基建都無法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就只能是紙上談兵。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香港要避免邊緣化,要趕上中國崛起的快車,就必須調整心態,裝備自己,可惜在中港矛盾的氛圍下,一切變得可望而不可即。先天已經不足,還要後天失調,香港會否被時代淘汰,以至滅亡,令人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