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有這麼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套用到本港的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的問題上,那就是:想庫房中能有多少公帑,怎禁得這也是財政黑洞,那也要追加撥款。
香港基建項目延誤及超支近年已成常態,最終都是由納稅人承擔。根據發展局的數字,過去十年立法會財委會共批出約六百五十個甲級工程項目,撥款總額為七千七百億元,當中約有七十個項目主要因「不可預見之因素」而需要申請追加撥款,所涉款項約為六百億元,佔撥款總額的近一成,問題不可謂不嚴重。超支六百億元是一個甚麼樣的概念?如果換算成十五元一罐的午餐肉,足以購入四十億罐!以全港總人口七百三十四萬計,每人每天吃一罐,亦足以吃五百四十五天。
港府庫房水頭充足,被譏為肥到着不到襪,但這不代表公帑可以亂花。「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庫房裏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不是印鈔機印出來,而是打工仔的血汗錢,基建超支,庫房流血,是對民力的最大浪費,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犯罪。港府總是將超支歸咎於所謂「不可預見之因素」,譬如「紅雨」或者地質「偏硬」等,其實都是託詞,廣東俗話「屙屎唔出賴地硬」,正是形象的寫照。事實上,造成基建超支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官老爺失職瀆職,監管不嚴,不把公帑當一回事,加上沒有問責機制,更是無所顧忌。設想將官僚的薪酬同基建掛鈎,直至問責下台,還會如此馬虎了事嗎?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同樣是廣深港高鐵工程,廣州至深圳段長逾一百公里,建造費一百六十七億人民幣,平均每公里成本僅為一點六七億元,反觀香港段長二十六公里,造價八百四十多億港元,其中超支近兩百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高達三十二億元,足足比內地段貴十多倍,令人咋舌,說是「黃金高鐵」亦不為過。更為尷尬的是,香港段不僅成本高昂,而且一拖再拖,內地段早已通車服務社會,而香港段最快也得明年建成。港珠澳大橋也是半斤八両,珠海及澳門段進展順利,香港方面則問題百出,一時人工島飄移,一時海岸崩潰,加上協助分流的大嶼山至屯門連接路十畫未見一撇,這條大橋何時才能發揮效益,只能望天打卦。香港速度過去代表着「高效率」,如今則淪為「龜行蝸步」的代名詞,何其可悲。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基建超支的數字是可見的,因此造成的重大社會經濟損失則是無形的。事實上,高鐵及港珠澳大橋都是國家級工程,也是中央全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更是香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契機,香港在基建方面拖拖拉拉,結果就是進一步被「邊緣化」。有朝一日,當「粵港澳大灣區」變成「粵澳大灣區」,可能就是香港徹底衰落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