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施政報告,政府指會積極研究規管電子煙的立法,作為本港未來禁煙的方向。食衞局局長高永文隨後指出,電子煙是有需要進行規管,但現階段仍要搜集更多科學證據,才能落實規管的內容及方法。不過,消息甫出台即惹來部分人士的反對,指電子煙較傳統香煙的健康風險為低,亦能作為煙草的替代品。由是觀之,政府在電子煙規管的立法上應不會一馬平川,看來還需多花心思闡述政策,分析正反兩面科學證據是否充分。
香港的禁煙工作歷經多年,走過一段漫長道路。由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港英政府引入第一條控煙條例,禁止在密閉空間如升降機、戲院及巴士等地方內吸煙;及至十數年前,特區政府亦將控煙範圍進一步擴大,規定大學、公園、酒吧及室內食肆等範圍均全面禁煙。與此同時,衞生署控煙辦公室在二○○一年成立,與警方、食環署等部門合作打擊違規吸煙人士,使公共空間的吸煙情況受到控制。而增加煙稅亦是控煙的一個重要方法,例如本港於○九年及一一年分別提高煙草稅率百分之五十及四十一,就能使煙民數字下降約百分之二。事實上,多年來的禁煙工作,使本港每日吸煙者的人口比例由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二十三點三,下降至現時的百分之十;不過,青年煙民的數字於近年不降反升,正正就是當局需要對症下藥之處。
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指出,電子煙在全球日漸普遍的情況下,香港不能獨善其身。根據一五年的調查所指,三十歲以下年輕人吸食電子煙的比率顯著較三十歲以上人士為高,他們亦非出於戒煙的原因才使用電子煙,反而是因為好奇的心理因素所致。現時電子煙的發展已進入第三代,與第一代保持着傳統香煙外貌相比,第三代已被製成日常用品的形狀,如原子筆、電腦記憶棒等,致使成年人難以察覺青少年學生的吸煙行為。電子煙生產商更針對年輕人市場不斷開發新口味,據稱全球已生產出八千多種味道的產品。不過,雖然電子煙較傳統香煙存在着較低的安全風險,但銷售商往往標榜其為「安全」、「不會上癮」及「環保」,致使對尚未接觸過煙草產品的年輕人構成不必要的誘因。事實上,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委託浸會大學的研究指出,在現今市面出售的電子煙產品中均能發現多種致癌物質,例如甲醛及多環芳香烴等,情況值得令人關注。加之全球已有十三個地區全面禁止電子煙,當中包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反映規管電子煙是為公共衞生的新方向,故本港政府進行本地立法的確是無可厚非。
然而,坊間一直存在與政府相反的看法,認為電子煙是現今潮流的大勢所趨,有助傳統香煙供應商轉型至生產對社會危害性較低的產品。就以日本為例,電子煙廣為接受成香煙的替代品,現時其國內銷售額已達到三千五百多萬港元,形成一個龐大市場。此外,英國衞生部及醫學院曾發表不同的研究報告,指電子煙較香煙對人體的危害少百分之九十五,亦表明電子煙對英國公共衞生有益,並建議吸煙人士可轉用電子產品,以減少對傳統香煙的依賴。有觀點更認為,若然本港政府一意孤行全面禁止電子煙,那將會是在「Lesser Evil」和「Absolute Evil」的選擇題中,填上一個錯誤的答案。
話說回來,作為非煙民的我從不理解吸煙的需要,亦相信大部分市民也出於同樣原因而支持立法。不過社會上的確對規管電子煙存在一定意見,就連不同的科學報告也會出現相反結論。故此,看來當局真需要從說道理開始着手,不應一味雷厲風行而製造不必要的民怨;但又不能過於和風細雨,以免被人錯覺其進退失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