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早前中資在啟德發展區買下的地皮,如今建成樓宇後賣出,一個樓盤所得,就等如本地最大型地產商全年的利潤總和。這類地皮,幾年前中資以樓面呎價六、七千元的成本投得,當時被視為天價。如今樓價已大幅上升,他們以每呎高達兩萬至三萬元的價格售出,盈利如何能不高?這個例子反映了幾個道理,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市場上素來有個錯誤觀念,總以為香港樓價高是源於政府的高地價政策,似乎覺得只要政府肯廉售土地,樓價就可以大幅度回落。上世紀的經濟學大師海耶克老早論證出,成本與售價並無必然關係。以上述樓盤為例,發展商以六、七千元的樓面呎價投地,加上約四千元的建築成本,呎價只消賣一萬元左右已經不必虧本,按理賣到一萬四千元一呎,已有相當豐厚的利潤。
但市場主要不是按成本定價的,有人以為是,乃他們的誤解。市場從來是按消費者願意付出的最高代價來定價。上述樓盤推出時,九龍市區新盤呎價不少已升達兩萬元以上,發展商的售價當然就以此釐定,不會因為成本低,就願意便宜一點賣給你。
早年香港地產市道曾輕微回落,當時政府堅拒發展商聯手壓價,寧可將部分地皮收起不賣,此舉被批評是助長了高樓價的風氣。其實不然,因為政府早已看穿,發展商售樓只看市場風色,你肯低價賣地,不代表他們將來就肯低價賣樓,地產商只會賺到盡,如果將土地賤賣了,只會讓庫房平白損失。
上述啟德區樓盤的例子,更反映出本地不少老牌發展商的眼光近年委實是遜色了,過去幾年他們常錯判市場,患上了樓價畏高症。反而中資公司倒像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勇敢投地,如今看來,反倒讓他們檢到了不少便宜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