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食肉菌 無處不在

接連多宗食肉菌奪命事件惹起公眾關注。可引致壞死性筋膜炎的感染個案、俗稱食肉菌感染,並非僅由傷口接觸海水感染所致。專家指出,該類細菌在環境中無處不在,糖尿病人及長者是高危一族,受感染後易演變成壞死性筋膜炎,死亡率高達三成。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昨回應,現時仍無法判斷本港是否爆發密集病例,強調會嘗試尋找感染源頭。

醫院管理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指出,食肉菌並非一種特定細菌種類。當細菌引致病人出現壞死性筋膜炎,俗稱為「食肉菌」,甲型鏈球菌及創傷弧菌是較常見的食肉菌。甲型鏈球菌極為普遍,人類口腔黏膜也有此細菌。至於創傷弧菌多見於海水,進食不潔海鮮便容易感染。

專家籲勿摸海鮮提防污水

公共廁所屬於惡劣環境,易孳生不同細菌,曾艾壯提醒市民沖廁時先蓋上廁板,可阻擋細菌隨廁水彈出來,又呼籲長者或身體有傷口的市民到街市時勿亂摸活海鮮或行近海鮮檔,免被污水濺到中招。

大多感染後可自愈 勿過慮

雖然惡菌無處不在,曾艾壯提醒市民勿過慮,大部分人感染後並不會演變成壞死性筋膜炎,甚至可自行痊愈。糖尿病人及長者抵抗力差,容易惡化至壞死性筋膜炎,或需截肢清除壞死肌肉組織保命。

本報先後報道六十三歲婦人疑被廁所水濺到傷口感染G型鏈球菌引致壞死性筋膜炎,本月四日不治;警員上月中疑染創傷弧菌後死亡;以及老翁感染鏈狀乳桿菌於去年十二月中旬死亡。高永文昨表示,上述個案分屬不同種類的食肉菌,無法判斷是否有密集病例爆發,醫院會繼續尋找感染源頭。他解釋,食肉菌普遍存在社區,難以找到每宗個案的感染來源。

對於女病人兩度截肢後仍無法救回,高永文形容是不幸病例。他強調醫護人員因應病人的病徵及病史,在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及保留肢體時取得平衡,需要時亦會與病人家屬充分溝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