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香港電子貨幣政策滯後

內地「支付寶」進入香港市場,而「Android Pay」和「Apple Pay」亦開始普及。不難發現,現時上至大型連鎖公司,下至普通便利店或商舖,都已開始引入新一代的支付設備。在香港進入下一代數碼潮流之際,我們是否需要思索當中引入的速度是否過慢?我們的香港,又是否值得擁有更好的智慧城市系統?

保守被動 裹足不前

記得二十年前,八達通面世,是為全球第一種應用於交通工具的輕觸式電子支付系統,自此受到多個城市的青睞而爭相倣效。時至今天,全球各地的發達城市均發展出自己「八達通」的支付模式,內地一線城市更是差不多「一市一卡」,就如北京「一卡通」、廣州「羊城通」或杭州「杭州通」等等。再記得,三十多年前,香港走在全球領先的位置推出「EPS」,以銀行直接轉帳的方式應用於商店消費。當時此一概念可謂相當嶄新,香港亦因而被冠以智慧型城市的名號。

可惜,俱往矣,今天若然走在內地大型城市一看,大部分商舖都已裝有「支付寶」的交易工具,幾乎人人都以手機和網絡方式進行消費,有時甚至會遇上拒收現金的情況,即使手執貨幣也會「得物無所用」。有學者稱,由於內地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每天面對急速改變的社會,反而較其他地區的群眾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時,內地一般是先有科技產品才有相關法規的制訂。反之,香港採取「先規管後發展」方式,雖然較能保障市民權益,但有時卻會過於保守或被動。也許有人認為是內地發展太快,與香港的競爭力無關,但當環觀全球各地之時,我們近年又似乎真是有點裹足不前的尷尬。

現時,許多發達國家的城市都朝「無現金」方向發展,而瑞典斯德哥爾摩就是當中的表表者。斯市的現金交易量只佔生產總值百分之一至二,通常是外來遊客消費所產生,而一般市民皆以電子貨幣進行交易。基本上,他們日常會採用一種名為「Swish」的交易系統,除在日常消費中以銀行卡代替,人與人之間的現金交易亦是利用電話進行轉帳。

競爭力降 死於安逸

除斯德哥爾摩外,新西蘭又是另一個實體貨幣絕迹的地區。一般情況下,新西蘭人會利用與香港「EPS」類似的系統,上至大型連鎖超市,下至街頭報紙攤檔,皆設有「Eftpos」交易系統,少至幾毫幾仙的消費都能通過「刷卡」或「嘟卡」方法完成。省卻現金交易,帶來的不僅是消費者的便利,更是為中小型店舖節省清算及物流的成本,同時亦使政府更有效監控貨幣需求,減少清洗黑錢及逃稅等不法行為的出現。

反觀香港,「EPS」系統雖然發展多年,但一直未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普及,除與其營運商的服務收費有關外,更是與政府的取態有着密切關連。當年,斯德哥爾摩和新西蘭先是由民間發展出相關技術,加上政府對電子交易推動的決心,再配合政策和立法出台,才使到整個地區能有今天的成果。當全球都在發展網上「一鍵轉帳」又或者電話支付等程式之時,香港政府卻在推廣一種較為弔詭的系統──電子支票,似乎根本沒有跳出實物的框框思維,純粹將支票的交付模式進行電子化而已。事實上,電子支票已推行一年有多,但本港部分主要銀行卻不打算更新系統引入,可見其普及程度是異常滯後,實在令人不知好嬲還是好笑。

也許,許多人會認為這些都不是重點,湊乎能用又何足困憂?不過,當大家認為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的時候,我們也許就會逐漸與世界潮流脫節,競爭力也因而像「溫水煮蛙」般慢慢流逝……最終帶來的,可能就是所謂的「死於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