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長者福利

一個社會是否有人情味,也即是否對社會傳統、社會公義尊重,關鍵是怎樣看待長者。過往殖民地時代,港英本身便是不重視社會傳統、社會公義的政府,不可能期望它對長者有甚麼照顧。香港人在殖民地官員看來,只是廉價勞動力,用完即棄;也因為回歸後殖民地體制大致不變承繼下來,故在退休、安老、醫療的投入長期不足。

梁振英政府相對於曾蔭權政府,是撥亂反正,雖然做得不足,但至少扭轉政策趨勢。梁振英初期以公屋、房屋政策為重心,但去年已預留二千億元推行醫院發展計劃,今年預算案預留三百億元以加強安老和殘疾人士康復服務,都是急社會所需。在人口老化的情況下,得益者最大的是長者和長者家庭。即使有曾俊華任財政司司長的干擾,梁振英政府也逐步順應社會需要而增撥資源投入。今年施政報告有一項重要的政策主張──研究公共年金計劃的可行性(當然,最佳的退保方法是全民退保,也最具社會成本效益),方法是公營機構營運終身年金計劃,協助長者將資產轉化為每月穩定的退休收入。雖然減少了長者把資產留給子女,卻可令他們在生時期每月有穩定的退休收入,可安享晚年。遺憾的是只限於公營機構範疇探索,而不是在全社會範圍使每個長者都可以有穩定的終身年金收入。

不過,若能在所有公營機構推行,至少可保障社會不少的長者。有這樣的終身退休收入,也可使政府給其餘長者的退休福利安排,有所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