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訓練 助長者術後強心

冠心病病人接受「通波仔」或心臟搭橋手術後,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行樓梯甚至上斜路已經氣喘如牛,生活受影響。心臟科醫生指出,病人心肺功能轉差,加上自覺「年紀大、機器壞」,更抗拒運動,活動能力每況愈下,更增復發及併發症風險。葛量洪醫院推出心臟復康計劃,為術後病人度身制訂六星期運動訓練,提升病人的運動持續時間及強度,效果於年逾七十歲長者身上最顯著。

本港心臟病死亡病人中,近七成死於冠心病。葛量洪醫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馮子恩指出,部分冠心病人要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即通波仔);血管阻塞情況較嚴重的病人,需接受冠狀動脈血管繞道手術(即心臟搭橋)。病人體質原已較弱,接受手術後消耗體能,活動能力更差。長者較多同時患糖尿病、哮喘等其他慢性病,心臟、血管功能較差,術後住院時間一般較長、死亡率亦較高。

減復發或併發症風險

術後持續做運動有助改善心血管功能及活動能力,長者每周可步行或急步行五至七次,每次持續最少三十分鐘,每周累積一百五十分鐘以上,可穩定血壓、減低復發或併發症風險。

馮子恩提醒,每人適合的運動量和強度不同,部分病人跑幾步已經上氣不接下氣,勉強做過量運動或致反效果,「太多可能危險,太少又無用。」

逾70歲成效更為顯著

葛量洪醫院推出心臟復康計劃,由醫生、護士及物理治療師評估病人術後情況。病人先於跑步機上測試可持續運動的時間及可承受的運動強度,再由醫療團隊度身訂造六周運動訓練方案,包括跑步機或單車機等帶氧運動,以及活動手腳訓練肌肉等。

院方分析過去十年共四百二十五名參加者的數據,發現他們的運動持續時間增進三成二至七成二,計算運動強度的代謝當量增進三成四至五成六。當中一百三十七名年逾七十歲長者的進步更顯著,由參加計劃前平均可持續運動不足七分鐘,六周後增至十分鐘;代謝當量由四點二進步至六。院方將進一步發展此計劃,為更多長者訂定運動方案。

記者張汶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