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公布政綱,合共七十四頁,以四個「優質」願景展示施政抱負。政界高度關注重啟政改及《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兩大「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火辣課題,大多數人認為不易落實,尤其是二十三條事涉敏感,在社會狀況未見和諧的條件下,一動不如一靜。
有趣的是,市民一向重視的居住問題,曾俊華的建議同樣富爭議性。長遠目標定位六成人口可入住公營房屋,包括出租公屋、居屋及夾心階層房屋,能否做得到,何時能達標,未見具體說明,予人望梅止渴的感覺。
現屆政府視房屋土地為施政首務,梁振英也不能不承認覓地阻力重重。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出席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會議時表示,公私營房屋六四比合理,但必須審慎處理,因為要增加公屋比例而突然減少私樓供應,有機會導致樓價及租金同時飆升。除非改變政府現有的房屋規劃,否則要達致六成人口入住公營房屋乃不可能的事。據推算人口整體變化,最接近達標的時間要到二○四六年,這還未有計入大量不確定的變數加以考慮。曾俊華有需要進一步解釋他的建議,以爭取公眾認同。
曾俊華早前批評梁振英的房策,直言方向正確,符合社會訴求,但問題出在執行力不足。同樣道理,六成人口入住公營房屋儘管有一定合理性,或許也是市民的願望,但具體進路及有何推力可令官僚架構提升規劃及執行的效率,這些都需要認真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