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在佔領運動期間對示威學生是一個樣,到運動結束後,又是另一個樣。他能自覺昨非今是,錯而能改,已屬難得,總比一直盲目支持造反學生的教育工作者為佳。
佔領運動初期,馬斐森曾親臨示威現場替學生打氣,此舉無異於煽風點火,養成其惡,雖是好心,卻做了壞事。當日這類的教育工作者很多,他們全皆有過,過在見事不明。學生示威爭取公義,本不是錯事,筆者第一次參加街頭示威,也早在中學時期。但抗爭有多類,有為理想的,有湊熱鬧的;有切實可行的,也有瞎打瞎撞的。觀乎當年雨傘運動的學生領袖,一望而知都像慣壞了的野蠻孩子,一朝得志,定必飛揚跋扈,這類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作為教師或長輩的,理當勸止他們才是。
其中最有力勸止的牽頭人,當然是貴為最高學府校長的馬斐森了。如果當日他能振臂一呼,發動大專院校教育工作者連署,聲明不反對學生合法的示威活動,但譴責一切非法的堵路行為,是其是,非其非,則參與的學生當不至於如斯氣燄囂張。
但馬斐森沒這樣做,他與部分同樣無知的教育工作者,隱隱然選擇了跟學生站在同一陣線。年輕人仗着有人撐腰,撐腰者還是自己的校長或老師,自然愈發以為有理,行為便變本加厲,更加無法無天!
佔領運動結束後,馬斐森便自食其果,在大學的校務會議上,學生們猶如哪吒鬧海,肆意搗亂,馬斐森更坦言,覺得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事後,他便一反常態,發聲明譴責這類暴民式的抗議活動。但潘朶拉盒子永遠是打開容易,重新合上卻困難。馬斐森如今悟以往之不諫,但來者卻未必可以追回,他已辭任了港大校長一職,但願繼任者不要重蹈覆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