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塑骨 車禍司機重生

司機嚴重「炒車」受猛烈撞擊,腳骨竟從傷口飛出,不知所終。東區醫院矯形及創傷科(骨科)連同義肢矯形師團隊,首次以3D打印技術重塑一塊假骨頭,植入傷口填補空缺。醫生指出,傳統的手術做法是在病人盆骨取大小相近、形狀不脗合的骨頭取替,再以釘板承托腓骨及腳跟骨,病人術後舉步維艱。以3D技術度身訂造的新骨,骨與骨更易磨合,病人足踝可十五度屈曲,可應付日常生活所需。

東區醫院骨科一四年開始使用3D打印技術製作模型規劃手術、製作手術儀器,或製造鋼片、假體等植入物,以創傷及關節置換個案較常用。一五年四月尾,該院接獲因電單車交通意外導致周身骨折的三十歲男司機,送院時他的盆骨、左手肘及右手腕骨折;左足踝有長達十二厘米的傷口,電腦掃描發現他的左腳距骨離奇失蹤。

傷口飛骨 全球僅20病例

主診醫生、東區醫院矯形及創傷科(骨科)顧問醫生趙善揚估計,猛烈撞擊後距骨從傷口飛彈出來,但未能在意外現場尋獲。他說,距骨連接小腿的腓骨及腳跟骨,控制屈曲動作,並承受人體體重,失去距骨令病人腳部無活動能力。

該名受傷司機要多次清創消炎及固定骨位,於入院半個月後植入質素較低的距骨骨水泥先鞏固位置。

與此同時,醫生聯同一級義肢矯形師尹建華,着手以病人右腳的距骨資料,輸入3D技術系統設計模子,製作可滲出抗生素的距骨骨水泥植入傷者左足踝。終於病人入院第七周成功植入。

考慮到骨水泥植入物非永久性,趙與尹決定在病人接受治療第十六個月時,植入同樣由3D設計圖倒模的金屬距骨。術後第四個月,病人終於康復六至七成。由受傷入院,輾轉多次出入院,療程長達廿個月。

趙善揚及尹建華形容此個案非常罕見,翻查文獻後只找到國際間約廿宗傷口飛骨的病例,病人均有接受植入物手術,有泰國個案用3D技術替病人製作金屬假骨植入物。

接駁後 足踝可屈曲15度

趙善揚說,以正常足踝可屈曲最多六十度計,廿度至卅度足以應付一般生活所需,該名受傷電單車司機現時足踝可活動十五度,用單拐杖走路,已屬很大進步。

記者戴碧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