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項涉及中港合作的議題均引起反彈,其一是於事前沒有向公眾及立法會諮詢的情況下,港府突然宣布於西九文化區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另一項是香港與深圳於落馬洲河套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人排拒融合的心魔,於回歸近二十周年之際,似乎已是不可逆轉。
故宮館的爭議引爆,源於當局在程序上選擇「滴水不漏」,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簽約一刻,港人才知道有此重大計劃,其後涉及故宮館的解說工作,自稱「有為」的主事人亦沒有選擇「有碗話碗」,要多次追問及爆料下才陸續全盤披露,自此疑慮如影隨形,要再透過解說取信別人,自然事倍功半,有理說不清。
至於港深共同發展創新及科技園,縱使解決過去十多年來因治理深圳河衍生的土地業權問題,港府高官於人前人後亦稱對日後發展有話事權,但同一時間,港人憂慮土地業權名為香港擁有,且奉行香港制度,但實質上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皆因為何深圳仍然願意「落水」,不需一分一毫當然是誘因,未來究竟有甚麼成果可以共享,暫時仍然撲朔迷離。
而在目前已知的資訊下,外界對於港深創科園最少提出兩點憂慮,一是關乎深圳的出入境便利安排,會否有配額制度;二是落戶創科園的深圳企業數目及人手,最終會否多於港方企業,假如由港方出資都不能確保港人優先,是否合情合理,會否再有新一波反彈,答案不言而喻。
事實上,不單以上兩例,近年只要涉及中港雙方課題,都會是一場支持及反對的輿論叫陣,支持者呼籲港人放下心魔,反對者認為是中港融合步步進逼,排拒思維會自我啟動。港府如何拆解理順合作機制,平衡涉事多方的情況下滿足公眾知情權,真正把中港議題「落地」,實在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