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價容易減價難已是本港公共交通事業的潛規則,也是基層市民難以承受的重。隧道巴士分段收費試驗計劃即將推行,本應是好事,可惜巴士公司一味諗縮數,不但參與的巴士線不多,減價更是敷衍了事。減價計劃雷大雨小,運輸署淪為無牙老虎,基層市民難以受惠。
一直只聞樓梯響的隧巴分段收費終於推出有期,運輸署擬最快三月底實施試驗計劃,涉及九巴、新巴及城巴共六十條巴士線,減幅由兩角至六元五角不等。可惜,試驗計劃拖拖拉拉,不僅分三個階段推行,最先在南區及深水埗展開,然後是東區及新界地區,最後才是中西區及九龍地區,以當局諮詢復諮詢、檢討又檢討的作風,計劃要擴及全港,不知要等到何時。何況六十條巴士線根本微不足道,單是九巴一間公司的隧巴線已遠超此數,如今三間公司才合共此數,不是杯水車薪是甚麼?
眾所周知,隧巴與非隧巴的收費一直差距甚遠,即使出了隧道,隧巴的收費仍是貴非隧巴一截。曾有政黨調查本港過海隧巴線分段收費與非隧巴線的票價差距,發現七成隧巴線的分段收費較路線相近的非隧巴線昂貴,最多更相差近七元,不可謂不誇張。由於隧巴收費高,出隧道後即客量大減,經常出現「載空氣」的情況,反之非隧巴則逼爆,造成資源分配不均,甚至浪費資源,隧巴分段收費顯然是應有之義。問題是巴士公司縮骨卸膊,不但拒絕一出隧道即減價,更延至出隧道後十多個站才降低收費,令計劃效果大打折扣,受惠市民少之又少,根本就是取巧。
巴士公司大玩縮骨把戲,當然不缺冠冕堂皇的理由,包括隧巴線一旦全面減價,會令原本乘坐非隧巴線的乘客轉投隧巴,導致隧巴停站及上落客次數大增,加劇繁忙路段交通擠塞的問題云云,簡直是欲卸之責,何患無辭。最可笑的是,運輸署不是為乘客爭取最大利益,反而事事遷就巴士公司,對巴士公司的建議照單全收。在這樣的情況下,隧巴分段收費試驗計劃形同雞肋,有等於無,根本不足為奇。
本港百物騰貴,尤其是公共交通收費幾乎年年加價,一個家庭每年平均的交通開支佔全年收入近一成,遠超通脹,偏遠地區的居民甚至佔兩成,基層生活百上加斤,這也是當局推出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的原因。巴士公司作為公共交通機構,不但與基層市民生活息息相關,亦需負上一定的社會責任,無奈事實恰好相反,不但只懂向錢看,服務質素更是每況愈下,加上運輸署監管不力,放任自流,淪為公共交通機構飛擒大咬、予取予求的幫兇,怎麼可能不引起怨聲載道?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種紅薯。封建社會尚且不乏為民請命的官員,本港官僚卻毫無承擔,甚至充當大商家利益的代言人,令人齒冷。今日的香港,衣食住行皆不易,生老病死樣樣難,民怨愈演愈烈,豈是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