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欲取鳴琴彈 恨無知音賞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西九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本是中央送給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大禮,沒想到引起一場軒然大波,港府固然受盡千夫所指,中央也無端惹了一身膻,弄得騎虎難下,不知如何收科。

只懂灌水 不懂培土

表面上,故宮館的爭議圍繞在「黑箱作業」、「缺乏諮詢」、「程序公義」等方面,實際上,這些都是旁枝末節,港府思慮不周無疑授人以柄,而社會高度政治化尤其是中港矛盾惡化,才是引發這場風波的主要原因。在反對派逢中必反的心態之下,任何與內地有關的事情都難免被政治化、污名化,連老祖宗留下來的國寶也被視為洪水猛獸,可見香港社會已到了顛三倒四、不可理喻的地步。

說來實在諷刺,香港回歸後中央總是有求必應,要甚麼給甚麼,養成港府一味伸手的習慣,結果卻是適得其反,許多挺港政策非但不受民意歡迎,反而引發各種爭議甚至陰謀論,加劇各種矛盾甚至摩擦,可謂吃力不討好。特別是在本土化和港獨思潮氾濫成災的今天,好事變成壞事的例子比比皆是,興建故宮館如是,開放個人遊亦如是。當年香港經濟因為沙士肆虐而跌落低谷,中央應港府要求推出個人遊政策,令內地訪港旅客急升,帶旺旅遊業。詎料等到香港經濟好轉了,有些香港人卻嫌遊客太多擾了清靜,港府迫於反對派壓力,一時推出限奶令,一時將「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內地客被當成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玩偶。

中央挺港政策源源不絕,為甚麼有些港人總是不領情?答案很簡單,挺港政策並非雨露均霑,受惠的只是既得利益集團,基層市民未蒙其利反受其害,難免產生不滿和牴觸情緒,令中港矛盾更加惡化,令本土化和港獨更有市場。事實證明,中央對香港形勢的判斷往往離題萬丈,不是過於樂觀,就是一味和稀泥,只懂灌水,不懂培土,只懂有求必應,不懂堅持原則。尤其不堪的是,北大人經常是非不辨,敵友不分,導致正氣不彰,邪氣上升,「愛國愛港無前途,反中亂港有運行」,在這種烏煙瘴氣的政治環境下,香港不亂才怪。

回歸將近二十年了,香港人心不僅沒有回歸,反而漸行漸遠,這固然因為港府管治無能,難道不也是中央對港政策失敗的結果嗎?

明朝剛開國時,朱元璋把元朝府庫裏的財寶運到京城,馬王后問都有些甚麼東西?朱元璋答無非就是一些珍寶財物。馬王后說,元朝有這樣的珍寶而守護不了,可見財物不是珍寶,帝王應有自己的珍寶。朱元璋道,王后的意思我知道了,得到賢德人才方是寶。馬王后又說,有些人家產業一豐厚便驕橫起來,時運順利就貪圖安逸,家與國雖有所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

一國三公 吾誰適從

沒錯,港府人才不濟,施政混亂,即使借來故宮的珍寶充撐場面,也擺脫不了「推出一項、跪低一項」的魔咒,與其添煩添亂,不如安守本分。實際上,在這種政治氛圍下,故宮館根本諮詢不出甚麼結果,何必再浪費時間呢?正如有人質疑,北京故宮作為象徵王權的地方,應該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台北設立一個故宮博物院,導致兩岸對峙了幾十年,香港若再設立一個故宮博物館,豈不是三分天下,永無寧日?古人說,「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正是這個道理。

人貴有自知之明,港產官僚本來就不解風情,硬要附庸風雅打造甚麼世界級文化區,難怪烏龍百出。「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中央希望藉故宮文物為香港回歸二十周年贈興,無疑用心良苦,奈何香港根本無福消受,有些事情是勉強不了的,有些人是扶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