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愛跑愛跳,容易受傷骨折。曾有足球小將踢波導致小腿骨折,但母親堅持只打石膏不做手術,結果男童斷骨「生歪晒」,要經歷打斷骨再駁的痛楚。骨科專科醫生方子明稱,兒童骨折常見於六至十四歲、運動期間撞傷和跌傷,有家長或抱「細路仔邊個無跌過」心態掉以輕心,錯過治療黃金時間。骨折處骨頭變形,嚴重可致日後「長短手」、「長短腳」。
方子明估計,每年每間急症公立醫院處理約三百至五百宗兒童骨折個案,最年幼是初生嬰在分娩過程中骨折。更多是兒童參與球類運動時受傷,例如近年流行的溜冰和跳彈床等。
他曾診治十二歲足球小將,踢波失衡,結果右腳小腿雙骨全斷,但家長堅持只讓兒子打石膏,不做手術。一年後兒子仍感痛楚求醫,發現右腳小腿已「生歪骨」,惟有用手術將骨敲斷,再以鋼板和螺絲矯形,幸男童術後順利康復。
骨折常見部位包括手前臂、近手掌關節位的橈骨遠端,和手肘關節位附近的肱骨遠端。方解釋,兒童跌倒時很自然用手支撐身體重量,這些位置首當其衝受衝擊。有三歲女童跌倒時,左手手肘內側的肱骨遠端骨折,延至八歲才求診,女童手骨愈長愈變形,不自然地向內彎二十度。雖然無礙手部功能,但影響外觀,最後亦要手術處理。
不少個案或傷及關節附近、骨頭末端軟骨組織生長板。生長板影響十六歲前兒童骨頭生長,若撞擊受損,受傷部分會停止生長。若其中一隻手或腳生長板受損,另一隻手或腳正常生長,會造成「長短手」、「長短腳」。
方子明建議,兒童撞傷跌傷,家長應馬上用冰敷。若傷處例如手腳明顯變形和有嚴重瘀痕,或痛楚持續多於一至兩天,應盡快求醫。他提醒,若家長帶子女睇跌打,要注意相關人士的資歷,有需要時應轉介骨科專科。
父母最大希望是孩子健康成長,但兒童成長過程,病魔或突然來襲,教不少父母感到束手無策。本版與不同專科醫生合作推出系列,連續四個周六刊登,加深公眾對各種兒科疾病的認識。
記者 曾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