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政府規劃準則堅離地

香港現時不少地區都缺乏社區設施,社區診所、社區會堂、文娛康樂設施、圖書館、自修室、街市等需求殷切。但每當有議員向政府反映民意,要求增設社區設施時,政府多年來都慣性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準則)作擋箭牌,拒絕議員的建議。但問題是,現時的《準則》很多都已經不合時宜,甚至不合理。

以沙田大圍為例子,由於人口已超過二十萬人且長者眾多,有議員要求政府在大圍覓地建診所及增加基層醫療服務,局方竟回覆在馬鞍山已預留了用地;當要求在大圍建圖書館並增加自修室,署方指在沙田圓洲角已興建分區圖書館。有這樣的回覆,是基於《準則》是以行政區為單位,以沙田為例,大圍、馬鞍山等都屬於沙田行政區,政府的回覆是合乎《準則》,但往往令市民覺得很離地,根本無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如果官員落區實地視察,就會知道大圍去沙田、馬鞍山、圓洲角都有一段距離。

又如將軍澳康城區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全區有超過五萬居民,卻連一個街市都沒有。但局方卻以將軍澳區現時有六個領展街市和四個私營街市為由,拒絕在康城區興建街市。須知道,由康城區到將軍澳各區都距離甚遠,這樣不體察民情,市民當然會有怨氣。

政府的規劃《準則》必須以人為本、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不能因循守舊、鐵板一塊。官員對社區設施的思維明顯脫節,未能掌握今天各區市民對生活的需求。政府應盡快修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否則之後的規劃只會繼續「堅離地」,產生更多的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