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及新年假期大吃大喝,小心引發上吐下瀉的急性腸胃炎。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指出,諾如病毒及沙門氏菌是最常致急性腸胃炎的病毒及細菌,進食未煮熟、或在室溫放太長時間的食物,均有機會受感染,患者嚴重脫水更有機會腎衰竭。醫生提醒,外遊勿亂吃魚生或街邊食物,在海外購買成分不明的藥物服用隨時有反效果。
衞生防護中心今年截至九月廿一日確診四十三宗食物中毒,涉及近二百人,當中廿二宗感染沙門氏菌所致,一百○九人受影響。私人執業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吳嘉恩說,逢聖誕及新年間,急性腸胃炎求診者比平時多約一成,除天氣轉涼,誤吃不潔食物是致病元兇。急性腸胃炎主要因過濾性病毒,包括諾如病毒、輪狀病毒及腺病毒引起。感染細菌例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都有機會引致腸胃炎,患者持續上吐下瀉、發燒,大便帶血。按他臨床經驗,大部分「屙水」病人多因病毒引起急性腸胃炎,細菌感染以屙血或發高燒情況較多。
未煮熟食物、糖分高易孳生細菌的凍食甜品、壽司都是高危食物;打邊爐未煮熟肉類或食生蛋,都有機會受沙門氏菌感染。出門外遊「食錯嘢」都是高危因素,吳嘉恩說,曾有四十多歲健康良好的德籍男病人在深圳參加燒烤派對返港後,疑進食未燒熟食物感染霍亂,入院四天;有患者到日本旅遊期間吃了街邊食物,又嘔又發燒,需到當地醫院求醫。亦有病人進食韓式醬油蟹後感染沙門氏菌或大腸桿菌。
預防急性腸胃炎,吳嘉恩說首要是「唔熟唔食」,同時要注意進食前洗手的習慣,盡量少吃沙律或伴食的醬汁。外遊期間宜盡量避免光顧街邊小吃,並不建議在當地購買藥物,因藥物成分不明,若病毒感染腸胃炎錯用抗生素醫治,抗生素刺激病人「屙水」,病情將更嚴重,自備有效的平安藥物更可靠。
本欄與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及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學專題報道,每隔周五刊出。
記者戴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