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說「禮賓府應該改名」,老朽舉腳贊成,皆因回歸後主人換作特首,理應改名「特首府」,「禮賓府」喧賓奪主,難怪三位特首無一能按照《基本法》的有關規定,可以做滿兩屆共十年。是以「禮賓府」唔正名「特首府」或「行政長官官邸」,邊個當選入住恐怕都冇運行。
古人對稱謂十分重視,亦有不少有關「姓名學」的著作,唔係一句迷信就可以當佢冇到。《史通》卷四說稱謂有一定規矩可循,卻無制度明文可依。有些稱謂人人都懂,像「小姐」原是尊稱,如今卻變成風月場所性工作者的另一稱謂;又如新中國成立以來,「愛人」一詞漸成為「丈夫」、「妻子」的代稱,但要是賤男把小三也說成是「愛人」,未曾見過其元配的,說不定會誤以為是賤男的老婆。「愛人」一詞因約定俗成,甚至成為若干表格和法律文書中的正式用語,老朽覺得呢啲模糊曖昧嘅名詞有必要「正名」。
另一個擾人的名詞是「同志」,老朽當年回鄉探親,有長輩稱老朽是「飲水思源嘅難得好同志」;然而「同志」一詞,亦有斷袖之癖的意思。是以有些稱謂,隨着時代之變,確實也應正名,避免誤會也。
正名不可兒戲。《左傳‧桓公二年》有這麼一個故事,話說晉穆侯夫人姜氏在兩次作戰之時生咗兩個仔,分別叫仇和成師。晉國大夫師服認為唔妥,佢解釋:「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這與孔子所說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基本上是一致的,可見古人對命名十分重視。今回歸十九年,特首官邸仲叫「禮賓府」,難怪末代港督陰魂不散如吊靴鬼,龍獅旗常閃耀街頭。香港禮崩樂壞,「禮賓府」作怪也,快擇個吉日正名之,否則香港將繼續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