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醫療體系的未來挑戰

最近有關醫療體系的幾件事,觸動了筆者對香港醫療體系未來的擔心,香港醫療體系的變革和完善已到了臨界點,我們若是繼續因循下去,香港失去的不但是一個可以轉危為機的時代,而是給下一代一個承擔不了的醫療負擔。

改革妥協 成效打折

香港人口老化已是不爭事實,很多人不知道,香港其實已是僅次於日本,在亞洲內面對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或地區。人口老化伴隨而來的是不斷上升的醫療需求,可是香港的醫療體系的承擔能力已是大大超出負荷,單單是護士對病床比率,已經幾乎達到一比十二,是理想值一比六的一倍,更不要說醫生不足,駐院醫生三十六小時候命的實況。

政府不是沒有洞悉有關問題,例如政府打算推行自願醫保、將急症室收費調整、改革醫務委員會等等,都是從多方面改革和完善目前的醫療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各種計劃都是環環緊扣,本來成功推行的話是可以紓緩目前的問題,例如自願醫保可以起到分流公私營醫療體系的作用,急症室調整收費可以改善現時濫用急症室狀況,改革醫務委員會可以觸及改善病人權益等事宜,可是改革從來都是不受歡迎,一來改變會影響固有的做法,二來所有改變的細節都是令人困惑,要讓這些計劃可以得到各方認可,無可例外一定的妥協必不可少,也就是說即使這些計劃可以推行得了,其成效大多會是打了折扣,也就是說對優化醫療體系只有小修小補的作用。

在自願醫保的計劃上,政府已放風會暫緩兩項較具爭議的要求,即對「高風險池」患有危疾的病人,實行保費封頂及「必須承保」這兩個安排,在政治層面上政府的做法是務實的,因為對危疾病人保費封頂及必須承保這兩項要求,意味着保費收入很可能抵銷不了索償要求,這會對保險業界造成經營上的困難,自願醫保要得到保險公司承保才有效用,保險公司自然對自願醫保大有保留。

政局現實 阻力重重

而且在自願醫保的推動上需要法例配合,再會有政府注資和稅務上的安排,程序上必須得到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通過,以目前的政治實況,自願醫保若是原封不動的硬闖財委會,很可能會鎩羽而歸,所以退而思其次,以最低要求形式去推行自願醫保,可以說是一種先易後難的策略。

在急症室收費檢討方面,醫管局當初擬將收費由一百元提高至二百二十元,即惹來社會很大爭議。但醫管局最近的說法是完成收費檢討後交付在醫管局大會討論,再將新建議收費提交政府考慮,語氣已是大幅的緩和。當然市民不喜歡增加收費,醫管局當初的開價到目前的取態,很可能是一種期望管理的策略,即開出一個較高的收費水平,再在醫管局大會討論上以一個較低的收費來作建議,從而讓建議收費得到通過,但當中的博弈已是明確的指出調整公營醫療體系的不容易。以新增的急症室收費水平來說,是否真的可以做到減少濫用急症室還是言之過早,更不要說能否做到公私營醫療體系分流的作用。至於醫委會的改革建議,自上屆立法會中不獲通過後,目前的進展更是漫無頭緒。

上述幾件醫療體系的事情看似獨立,但一併起來便可知道當下香港的醫療系統壓力有多大,改良變革已經不容我們拖拉下去,只是牽一髮動全身,觸動的是各界的固有立場,以現時的政局現實,政府看起來還是會以一貫頭痛醫頭斬件式的處理,說得好聽一點是求同存異,要有通盤的勇氣去處理這個大難題着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