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廿年前夕,最新調查顯示有三成中學生存在國民身份危機。香港政策研究所於今年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八成六受訪中學生有較強的香港身份認同,而較認同中國國民身份的有五成七,調查機構分析,三成受訪者存在國民身份危機,即香港身份認同較中國身份認同顯著地高,他們或對一國兩制及地區的政治穩定構成影響,建議政府應該藉近期港獨議題,重推國民教育,加強學生對國民身份認同;有立法會議員及學者均促請教育局有必要將中史科列為必修科目,以加強青年對中國的身份認同。
是次調查於五月至七月進行,成功訪問廿間學校共二千多名中五學生,了解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情況,調查機構提出合共十四條與香港身份及中國國民身份認同有關的陳述進行調查,並將同意五條陳述或以上的人定義為擁有該身份認同。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成中學生不同意一國兩制及《基本法》可保障香港未來,另有五成半表示願意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出一分力。調查又發現,香港身份認同較中國身份認同顯著地高的有三成中學生,屬於存在國民身份危機,然而分析指他們並非特別熱衷政治的學生,當中近七成從未參與平反六四集會、以遊行或更激進方式向政府表達意見等。
政策研究所行政總裁馮可強分析,年輕一代或因未曾經歷建立國家的儀式,而對國家身份認同較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馮智政補充指,不可單靠警方執法或行政措施來阻止年輕人討論港獨,要由教育入手,故應該改進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思考。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蔣麗芸認為,中學生對香港身份有較強認同不足為奇,又指更為準確的身份應為「中國香港」,加上香港快將回歸廿年,社會應趁機加強青年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她建議,教育局應檢討相關政策,包括有必要將中史科列為必修科目。
城大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則指,今次調查結果令人擔心,因為於二○○○年後出生的青年對中國歷史了解並不深入,加上其父母對內地亦不太了解,間接令青年以香港作為其身份認同感,忽略其中國人身份。
他續指,教育局對於目前情況責無旁貸,特別是一二年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時觸礁收場,就此,他建議日後應把中史科列為必修科,同時開展更多內地交流團和姊妹學校計劃,以加強青年對中國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