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服止痛藥或久忍成疾

【記者張汶樂報道】不少人抗拒服用止痛藥,誤以為會上癮。麻醉科醫生提醒,勿以為「小小痛楚等於激勵」,拒用止痛藥或致副作用。疼痛令病人不願呼吸或咳嗽,可致肺積痰;關節置換手術病人因痛久臥在床,或致血管栓塞,令手腳「無血到」。若不盡快處理,更可能演變成長期痛症「痛一世」。伊利沙伯醫院去年處理三千多宗急性疼痛護理個案,以口服藥或止痛機等助病人康復。

伊院麻醉科及手術服務部門主管黃河山表示,手術傷口、意外創傷和分娩等,身體組織受傷,造成急性疼痛,可令血壓升高、肌肉繃緊、腸道蠕動變慢等。疼痛亦影響病人情緒,感到焦慮不安、失眠,嚴重者可造成抑鬱症。病人忍痛非好事,例如腹部傷口痛,病人或因避免咳嗽而致肺積痰;接受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因痛不下床走動,可能令血液無法流進肢體的血管。

混合鎮痛藥減副作用

黃指出,慢性疼痛由急性痛引起,感到痛楚就應盡快處理。若傷口已復原但仍感疼痛,或疼痛持續超過三至六個月,已演變成慢性疼痛。截肢手術病人出現慢性疼痛比率最高,達三成至八成半;百分之六至五十五的婦女剖腹產子後出現慢性疼痛。

坊間誤會止痛藥對身體有遺害或會成癮等,但他解釋以往大多處方單種止痛藥,可致病人嘔吐、痕癢等,但現時混合使用不同鎮痛藥物如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副作用較輕微。疼痛程度普通或較輕的病人,主要口服止痛藥;需禁食或痛楚較嚴重的病人要用止痛機,自行控制用藥時間或施硬膜外鎮痛,把麻醉藥注入脊柱神經等。

放鬆運動助紓緩痛楚

伊院一四年推出「圍手術護理服務」,為住院病人在外科手術前後講解手術過程,及時處理與麻醉有關的併發症,至今服務逾四千人次。該院資深護師林智穎表示,對病人要「觀言察色」,若病人常皺眉、不願說話或移動,可能正忍痛,需勸誘講出拒絕止痛原因,並把誤解擊破。她說,產後母親最能忍痛,剖腹產子後傷口未愈,擔心止痛藥影響母乳。但止痛後休息得好,媽媽才可更順利哺乳。她強調,止痛是不讓痛楚影響治療。腹式呼吸、放鬆運動和物理治療等非藥物方法亦可紓緩痛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