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組報道】舊屋邨是不少香港人成長的回憶,但隨着新屋邨倒模高樓,鄰里情漸被蠶食。很難想像香港唯一一條位於邊境禁區內的公共屋邨沙頭角邨,其外貌是倣效法國式鄉村風格,低密度設計,街坊盡是相識,亦可家不閉戶,民風淳樸,洋溢着久違的老屋邨風情。
走進沙頭角禁區範圍內,必定會看到髹上淡紅色的一棟棟洋房,每棟洋房樓高五至六層、不設電梯,天台融合中西特色的橙色斜面瓦頂,部分單位更有露台,其實這處就是沙頭角邨所在地。由於位處禁區範圍,沒有禁區紙不能夠進入沙頭角邨,因此除了邨民外,絕少閒雜人等進入,十分寧靜。
沙頭角邨屬香港房屋協會「郊區公共房屋」之一,當年為配合安置鹽寮下村及菜園角村寮屋區受清拆影響的原居民,興建五十一座逾八百個單位,先後於八八年至九一年間落成。在沙頭角生活的李太本是離島居民,後來夫家當年便因清拆而搬到沙頭角邨,一直居住至今。
雖然沙頭角邨交通不便,外出要花去不少時間,但李太認為在禁區內,反而維繫了市區難得一見的街坊情。李太與鄰居感情要好,閒時和街坊布太結伴在家裏打麻將,大家又帶來小食互相分享,嘻嘻哈哈又過一日,彷彿回到七十年代的老屋邨模樣。除了李太,聚在屋外空地玩牌的長者都掛着滿臉笑容。和市區屋邨不同,漁販會在邨口兜售魚獲,街坊會在屋外晾曬衣物、在天台生曬臘味,休閒生活令邨民過得更愉快寫意,更完善了社區關係。「如果開放咗禁區就唔會唔閂門,冇得咁隨意喇!」布太補充。
鹽寮下村村代表蘇天來是首批在八十年代搬入沙頭角邨的居民,曾三代同堂住在中層四百平方呎單位。蘇更分享一個鮮為人知的「傳說」,話說當年建邨源於一個誤會:「喺八十年代港督尤德坐直升機視察時候,見到內地嗰邊繁榮啲、香港呢邊反而全部都係棚屋寮屋好荒蕪,以為內地嗰邊至係香港,直至知道真相後,認為沙頭角應該『整頓』,要興建一條有特色屋邨!」雖然未知傳說孰真孰假,但沙角頭邨得以建成,便是村民最大的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