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摘星難敵貴租 是福是禍難料

香港是世界知名的美食天堂,這從最新出爐的《米芝蓮指南》可見一斑。多達六十一間本地食肆摘星,從貴價高檔食府到大眾化平民餐廳都有,包羅中西各國美食,足證名不虛傳。

中西美食 包羅萬有

今次摘得三星的食肆有六間,數目跟去年一樣,都是高級餐廳;有兩星的食肆則有十四間,當中不乏新上榜的新丁;至於一星食肆更多達四十一間,例如有三十年歷史的半島酒店嘉麟樓,又如日式懷石料理名店,可見本港美食多元化。另外,本港街頭小食已成訪港旅客指定「掃街」動作,同樣獲得米芝蓮青睞,獲推介的多達二十一間,證明魚蛋、雞蛋仔一類街頭小食也可登上大雅之堂。

不難想像,食肆得到車胎人「加持」,不僅是最高榮譽,更是客似雲來的保證。例如有點心店摘星後分店愈開愈多,財源廣進自不待言,可惜有利也有弊,一些食肆摘星後服務質素不能保持,甚至每況愈下,令食客一肚氣。到底名氣大了是禍是福,實在說不清。更要命的是,不少食肆摘星或獲得推介後,業主即大幅加租,有去年獲推介的中式糖水店便被業主開天索價加租逾倍,結果被迫搬舖。而今年的一星名單之中就有兩間結業,一間遷往其他位置,無一不是跟租金昂貴有關。可見米芝蓮是「雙面刃」,既是莫大榮耀,也是「死亡之吻」。

歸根究柢,本港租金高企,加上業主短視,一味只求賺到盡,是各行各業的致命硬傷,香港曾被外國評為最不宜商城市之一,絕非誇張。一家位於港島的鐵板燒餐廳今年獲得一星榮譽,結果業主第一時間致電「恭賀」,不難預計下一步可能就是大幅加租。老闆坦言租金佔營運成本比重愈來愈高,倘升至無法負擔的地步,最壞打算是搵地方搬,這樣做就難免流失一定客源。其實,不少食肆都面對類似問題,開業時未有熟客,有過一段艱難時間,到了得到名氣和客源,又被業主瘋狂加租,跌入「有得做又死、冇得做又死」的怪圈。

租金飛升 百物騰貴

事實上,天價租金已扼殺不少食肆的生存空間,連有客源有口碑的老牌食肆也不敵租魔而黯然結業。別說旺區地舖租金競比天高,就連公屋商場也以裝修或外判等名義千方百計提升租金,結果剩下來的只有資金雄厚的連鎖式集團,個體戶小店只能遭淘汰,香港變成到處都千篇一律的城市,毫無個性可言。

最近各項經濟數據都顯示本港經濟疲不能興,不僅內地訪港旅客大跌,凍薪甚至裁員的企業亦比比皆是,但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依然不動如山,業主依然漫天索價、殺雞取卵。其實,亞洲多個大城市的租金都不會如香港那樣瘋狂,筆者見過日本不少特色小店和食肆,平時顧客只有小貓三幾隻,但一樣年復年地經營,原因正是租金低廉。於是乎,一些整間賣手製梳子、紙扇等單一貨物的店舖依然能夠屹立不倒,年輕人只要有一門過人手藝就足以生存,這些都是在香港想也不敢想的事。

羊毛出自羊身上,既然租金佔去各行各業大部分經營成本,經營者必然提高物價來彌補,結果推高通脹,基層市民受害。尤其是不少領展商場和街市的物價比其他地區更貴,這些本應服務公屋基層市民的設施,到頭來卻成為榨取基層市民的地方,簡直諷刺。

說到底,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地價、樓價、租金「三高」乃必然結果,亦是引發社會種種亂象之源。無殼蝸牛望樓興嘆,小店老闆只能艱苦經營,年輕人向上流無望,港府高官無力解決眼前問題,還奢談未來十幾廿年的土地發展,這是典型的畫餅充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