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反腐敗在路上 監察委已上路

「永遠在路上」如今是內地的一個流行詞,諸如: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等等。十八屆六中全會前夕,中紀委拍攝的反腐專題片就取名「永遠在路上」。六中通過了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及黨內監督條例,文件中又將人大、政府與監察機關分列,當時就引發關注,因為目前體制下監察是屬於政府的一部分,二者並列顯示出監察要獨立剝離的趨勢。本周,中辦印發了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監察改革正式上路,邁出實質性步伐。

監督範圍空前擴大

按照試點方案,三省市將試點開展設立監察委員會,獨立於政府之外,由人大產生,成為「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這一改革牽涉到國家政治、法律的眾多方面。現行中國憲法、人大組織法、政府組織法都框定了國家機關劃分,並無單設的監察機關,人大的職權也不包括產生監察機關,且《行政監察法》明確規定該項事務由政府負責。要進行改革,必須大規模修法。在全局性法律沒有修改,而由黨中央辦公廳下達文件啟動監察機關,顯然有違法制。

然而中國以黨治國、黨政一體,既然改革已經上路,則已勢在必行。之所以選定京、晉、浙三地試點,也頗具考量。北京是天子腳下、首善之區,官場生態關乎臉面,需要格外注意,且如今已有「之江新軍」大將蔡奇擔任北京市長,推行改革更得心應手。山西是腐敗重災區,塌方式腐敗之後重建政治生態,一張白紙好畫圖,改革全無阻力。浙江更是先進中國最紅最火的高官搖籃,是頭號政治根據地,改革推行自然順風順水,況且改革本身又是重要的加分項。

在三省市試點之後,這一改革將全國推廣,進而擴展到中央層面,組建國家監察委員會,現有的「中共中央、人大、國務院、政協、高法、高檢」序列將變為「中共中央、人大、國務院、政協、監察委、高法、高檢」。月初人大常委會,監察部部長黃樹賢調任民政部部長,卻沒有任命新的監察部部長,也是意在為機構改革清障鋪路。

監察部是所有政府部門中改動變遷最大的部門之一。建國之初設置,文革時期撤銷,改革開放之後重建時單設了一套人馬,在九十年代則與中紀委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監察部與國防部一樣,只不過頂着一頂帽子。因此,改建為監察委,本身並不牽涉具體的人員機構,而最主要的是隸屬關係的改革。新的監察委仍將與中紀委合一,但其影響卻不可小覷,一來,中紀委通過監察委借殼,名正言順成為一套獨立體系。雖然級別上可能略低,卻足以與政府分庭抗禮。二來,其監督範圍空前擴大。按照目前的名義權限,紀委只監督黨員,而監察系統只監督政府序列的公職人員。但中共的官僚體系異常龐大,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民主黨派、社會團體乃至官辦的學校、醫院、科研機構工作人員等實際上都是官員。監察委脫離政府單設之後,由「行政監察機關」升級為「國家監察機關」,從法理上和權力上就擁有了全覆蓋、無死角的監督權。

政府權限相應萎縮

在這背後的深層次影響是黨權進一步放大,黨的一元化領導更深地陷入到了國家和社會治理結構中。中紀委與國家監察委如同黨中央軍委與國家軍委,都是完全一致的一套人馬,然而黨的機構通過國家機構的「白手套」,實現了對國家權力的完全操控。政府權限則相應萎縮,在中央深化改革小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網信小組、中央財經小組以及未來的監察委共同作用下,政府只剩下有限的執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