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屯門醫院一名急性心肌梗塞男病人做通波仔手術期間釀風險事件,現時情況危殆。醫生當日為病人右冠狀動脈注入顯影劑後,動脈內竟出現氣泡,懷疑空氣入血,病人血壓持續偏低並出現心臟衰竭,經搶救後完成手術,病人需轉往瑪麗醫院心胸外科深切治療部留醫。屯門醫院就事件致歉,並通報醫院管理局總部,院方將成立委員會調查事件原因,八周內提交報告。有心臟內科醫生指,醫生針筒注入顯影劑的過程應確保盡量不含氣泡,事件非常罕見。
該名四十九歲男患者上月二十五日早上到屯院內科及老人科專科門診覆診,他當時胸口痛,血壓十分低,醫生檢查發現病人急性心肌梗塞,要即時安排入院,同日中午進行緊急通波仔手術。手術期間,醫生為病人的右冠狀動脈進行顯影劑注入檢查時,發現病人右冠狀動脈內出現氣泡,懷疑空氣入血,而病人的血壓持續偏低並出現心臟衰竭,經急救後情況穩定,醫生再完成餘下手術。術後檢查發現病人動脈內已不再有氣泡。
不過,病人術後血壓持續偏低,醫生遂聯絡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人工心肺」 外展救援隊到屯院,同日下午接駁人工心肺支援血液循環,再轉往瑪麗醫院。男病人昨早再做手術轉駁俗稱「人工心」的體外輔助裝置,現時仍昏迷,情況危殆。屯門醫院稱非常關注事件,已向病人家屬詳細解釋及致歉,會聯同瑪麗醫院繼續跟進其病情。由於空氣入血屬醫療風險警示事件,該院已向總部通報,並成立委員會調查。據了解,涉事醫生年資非淺。
私人執業心臟內科專科醫生李麗芬表示,通波仔手術時,醫生會利用一條約三個分流入口的導管接駁病人的冠狀動脈,分別將鹽水、顯影劑,經針筒注入導管,直達血管。醫生需確保針筒內的顯影劑盡量排走氣泡,以免注入空氣。她按經驗分析,極小量微氣泡入血不會導致心臟衰竭:「要好大量(氣泡)先有可能。」而熟悉程序的醫生甚少忽略排走氣泡的程序,故指情況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