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公布的《香港2030+》令人失望。殖民地時代香港畫地為牢,也沒有宏觀願景。○七年完成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開始改變殖民地的錯誤,首次把內地珠三角納入規劃的視野,但整體而言,仍然改不掉中環為中心、新界為邊陲郊野的殖民地思維方式。今次所謂《2030+》,卻是倒退回殖民地畫地為牢的心態。
當然,諮詢文件不能不提出香港的策略性門廊位置,指出香港位處大珠江三角洲的三小時生活圈及城際一小時交通圈內,也提及前海、橫琴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一帶一路倡議。不過,假若這些是香港發展的定位基礎,我們卻看不到諮詢文件的規劃怎樣考慮這些定位的影響和落實推動的方法。
一是香港未來產業發展與珠三角正進行的產業升級有甚麼關係。二是珠三角大都會區的發展會怎樣影響珠三角與香港的人流、物流、知識流以至產業的重新布局安排。三是珠三角的交通運輸正在大擴張,包括空運、海運、鐵路運輸,香港的集裝箱碼頭與物流已趨衰落,空運亦將備受競爭壓力。香港只有一條高鐵通往內地,與珠三角的密集軌道交通系統相差極遠,這樣此消彼長的變化,會怎樣拉動香港的空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雖然《香港2030+》也學內地的規劃,有一個核心、兩個策略增長區、三個發展軸心等口號式描述,但看不到令人信服的鋪陳解釋。沒有珠三角因素,我們只知規劃部門還是殖民地時代的畫地為牢。香港怎麼發展呀!